山城|一位摄影记者的离去,为何让人如此痛惜……( 三 )


1951年 ,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途中 , 新华社西藏分社诞生了 。 这是西藏成立的第一个新中国的新闻机构 , 开创了西藏当代新闻史的先河 , 也开创了西藏新闻摄影报道的先河 。
前辈们用自己的摄影作品生动记录了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康藏公路建设、平息叛乱、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经济建设、中国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等重大新闻 。 用相机记录关于进军西藏、修筑公路、民主改革等西藏重大历史事件 。 新华社摄影记者记录了历史的关键时刻 。
??

??
普布扎西摄影作品
2007年 , 我正式成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 , 手握相机开始了摄影记者的生涯 。 作为新一代新华社高原记者 ,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 , 传承“勿忘人民”的新华社传统 , 开创属于自己的新闻摄影道路 。
作为一名记者 , 这是最好的时代 , 也是最纠结的时代 。 回望13年的记者生涯 , 很多故事历历在目 , 不断浮现在眼前 。 墨脱的小女孩德西就是其中之一 。
很多年前 , 时任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刘伟带队徒步进入墨脱 , 对墨脱公路的建设进行采访调研 。 途中 , 我们翻越海拔5000米的嘎雄拉雪山 , 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 , 和背夫马帮吃住在一起 , 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一路采访 , 一路拍摄 , 靠着海事卫星向新华社发稿 , 由于山高谷深 , 信号很弱 , 发稿一直拖到凌晨左右 。 经过六天徒步采访 , 采访小分队终于抵达墨脱县城 。
我在采访路上偶遇德西 。 我拍摄时 , 她才14岁 , 正是满屏的青春 , 满脸的笑容 。 当时的墨脱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 , 物资基本靠人背马驮 , 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 。
几年后 , 墨脱通车 , 我再次前去采访拍摄 。 问起德西 , 我才得知因有一年墨脱大雪封山 , 德西患上急性阑尾炎 , 未能得到救治 , 去世了 。
墨脱 , 藏语意为“莲花秘境” 。 正如其意 , 地处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 , 因为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多发 , 曾长期不通公路 , 犹如高原孤岛 。
“现在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在同西藏代表团成员交流过程中 ,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墨脱的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询问 。 2013年10月31日 , 墨脱公路正式通车 。 墨脱人世代魂牵梦绕的夙愿实现了!墨脱人想到外面看世界只能靠双脚的历史终结了!
目前 , 墨脱县公路里程已达414公里 , 全县乡镇公路通达率达75% 。 墨脱公路的变化 , 折射出西藏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
??

??
一、“心系百姓”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对我而言 , 镜头对准百姓是一种自带基因 。 我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牧羊人、铁匠、摆渡人、三轮车夫甚至天葬师的电话 。 经常互通电话 , 了解情况 , 帮助困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
2017年2月8日上午 , 我刚结束一个采访 , 浪卡子县堆瓦村牧羊人就打来了电话 。 他们告诉我 , 经过考察 , 羊群明天准备转场过冰湖 , 问我来不来拍摄 。 当天下午2点 , 我们出发前往普莫雍错 , 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 , 沿着碧绿的羊湖直奔冰湖 。
经过五个小时的奔波 , 我们抵达冰湖湖畔 , 牧羊人已在瑟瑟寒风中等候多时了 。 我们钻进了低矮的放牧点瓦房 , 牧羊人开始给我们介绍明天的转场流程、注意事项 。
转场当天 , 我们一早出发 , 抵达冰湖湖畔时天还没亮 。 转场开始后 , 寒冷的冰湖上 , 我们和牧羊人一同前进 , 共同面对未知的前方 。 在高原 , 很多时候我不愿做他人生命里的匆匆过客 , 而要做他们温暖并坚定的同行者 。
我上小学时 , 父亲“强迫”我放了两年羊 。 这使我对羊的习性、规律、牧羊人的生活了如指掌 。 每一次看到牧羊人 , 每一次拍摄羊群 , 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回归 , 重温自己成长的起点 。 很多人说:“你拍得很美!”可谁明白牧羊人生活的艰辛呢?牧羊人的孤独全在山顶的回音里 。
我的记者生涯其实也是不断转场的过程 , 每一次转场蕴含太多的机缘 。 从金碧辉煌的大会堂到人烟罕至的牧场 , 从丰盛的自助餐到自己烧茶吃糌粑……场景转换 , 人物更替 , 只有影像流淌出对生活的赞美之歌 , 从未间断 。
作为记者 , 我要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 采访中缺氧、寒冷、高原反应、冒着生命危险都是常事 , 只要前进 , 就会有不期而遇的风景 , 遇到不可思议的人和事 , 而这些瞬间的缘分 , 又将产生无数个影像故事 。 我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善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