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麻雀,居然都是进口的,我国本地麻雀去哪了?( 二 )



而且更要命的是 , 麻雀食量虽小 , 可一群麻雀积少成多 , 造成破坏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 成群麻雀吃庄稼的窒息感不亚于蝗虫过境 , 人们称之为“雀泛” 。 丰年还好说 , 人类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可是到了收成不好的年份 , 这不是要老百姓的命吗?
新中国成立初期 , 百废待兴 , 我国急需要提高自己的粮食产量 , 这个时候还来吃粮食的麻雀被人们记恨上了 , 它和蚊子、苍蝇、老鼠一起“荣登四害” , 变成了过街麻雀 , 人人喊打 。 此刻的麻雀还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被人类记上了小本本 , 它们即将面临一场浩劫 。

1955年 , 声势浩大的消灭四害工作展开 , 全国人民齐动员 , 他们先是漫山遍野的敲锣打鼓 , 震动声惊扰到麻雀 , 使它们飞起来 。 这个时候人们再兵分两路 , 一路人马去掏鸟窝 , 直接消灭后代 。 另一路人们继续敲打器物 , 不让麻雀落在树上 , 更进一步 , 人们摇晃树干 , 麻雀无法停留在上面 , 只能拼命飞行逃避 。 然而人们穷追不舍 , 麻雀飞行是很消耗体能的 , 很快 , 在这场人鸟大战中 , 麻雀开始处于劣势 , 许多麻雀被累死 。

这还没完 , 幸存下来的麻雀们还面临投毒的风险 , 人们抓住麻雀爱吃谷物的特点 , 用毒药浸泡谷物 , 然后投放在晒谷物的坝上 , 被人类追赶的麻雀精疲力竭 , 看到食物便上来吃 , 被毒死的麻雀数量也不亚于累死的 。 此外还有牵网捕捉、用鸟枪弹弓打、放自家猫去抓等战术 。
一时之间 , 麻雀在中华大地上差点绝迹 。 根据上海一家报社的报道 , 一天的时间 , 从清晨到晚上8点 , 大约20万只麻雀被捕杀 。 我国的“本地麻雀” , 几乎都折在这场针对麻雀的“浩劫”里 。

沉冤昭雪从1955年到1960年 , 麻雀度过了黑暗的五年 , 作为报复 , 它们也给与了人类饥饿 。 灭四害期间 , 人们的注意力都在蚊子、苍蝇这样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昆虫身上 , 丝毫没有注意对农业有害的昆虫 。
比如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白蚁 , 许多人认为它只吃枯木 , 实际不然 , 白蚁数量在空间生态能承受的范围它可以选择吃朽木 , 可是白蚁数量一多 , 它也会啃食新鲜的树木 , 人类的果树便开始受到威胁 。 还有蝼蛄 , 它喜欢食用新鲜的菜叶 , 也不管植物有多小 , 刚发的嫩芽它也会吃掉 , 所到之处什么植物都不剩 。

还有一种害虫虱子 , 这个会吸食人与牲畜的血 , 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昆虫 , 可惜没多少人注意它 , 加上那个时候卫生条件差 , 很快人人身上都开始长虱子 。
麻雀恰恰是这些害虫的克星 , 当它们的数量减少时 , 这些害虫的数量便开始增多 , 当然一开始人们没有注意到 , 直到1959年到1961年 , 新中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干旱给予了害虫们温暖的孵化床 , 很快我国的粮食产量暴跌 , 根据统计 , 因为害虫损失的粮食量远超过了1955年以前报道的麻雀吃掉的粮食量 , 人类用最惨痛的代价发现了麻雀的重要性 。


早在灭四害开展初期 , 时任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副所的朱洗先生、鸟类学家郑作新、苏联生物学家赫罗夫都不赞成对麻雀赶尽杀绝 。
他们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 认为麻雀虽然吃粮食和种子 , 可它同时也会以害虫为食 , 如果一杆子全部打死 , 会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 可惜当时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了浩浩荡荡讨伐麻雀之中 , 得人们反应过来来 , 事情已经快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 1960年 , 麻雀被移除出“四害” , 蟑螂取代了它的位置 。

中华五大麻雀麻雀种类丰富 , 全球共有27种 , 其中有5种生活在我国 , 在灭四害开战之前 , 它们都是我国数量最多的鸟类 。
树麻雀 , 这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麻雀 , 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麻雀 。 它通体的羽毛大部分呈现褐色、黄色、黑色杂乱混合 , 腹部是白色 , 耳朵和喉咙处有黑斑 , 体型小巧 , 一般就在15厘米以下 , 杂食 , 什么都吃 , 也是灭四害期间被捕杀最多的麻雀 。

山麻雀 , 顾名思义 , 喜欢生活在多山的地区 , 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 , 雄鸟的背部有栗红色的羽毛以及黑色的条纹 , 刺鸟则呈褐色 , 夹杂着黄白色 , 肚子是灰白色 。 它们也是杂食属性 , 加之分布范围也比较大 , 灭四害时期也会受到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