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有人认为 , 未来的世界大战很可能会是一场核战争 。 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 , 核弹爆炸意味着什么?核爆炸后又会发生什么?当然 , 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引爆的核弹有多少 。
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介绍 , 俄罗斯和美国拥有世界上90%的核武器 。 俄罗斯拥有1588枚部署在洲际导弹上的核武器 , 而这些导弹的射程至少为5500公里 , 并设有重型轰炸机基地 , 可以搭载并投放核武器;美国拥有1644枚同样的核武器(两国还拥有近5000枚时刻等待发射的现役核弹) 。
很容易想见 , 一场全面的核战争可能就意味着人类的灭绝——不仅因为最初巨大的人员伤亡 , 还因为随之而来的全球变冷 , 即所谓的“核冬天” 。
根据一些外交政策专家的说法 , 也许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参战国使用所谓的“战术原子武器”进行一场有限规模的核冲突 。 据詹姆斯·马丁核不扩散研究中心称 , 美国和俄罗斯30%到40%的核武库都是由这种小型核弹构成的 , 这些核弹的陆上射程不到500公里 , 海上或空中射程不到600公里 。 这些武器仍然会在爆炸区附近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 但不会造成最糟糕的全球核灾难 。
核爆炸过程
核武器有不同的类型和大小 , 而现代核弹都是通过触发裂变反应开始的 。 简单来说 , 裂变就是将较重(原子序数较大)的原子分裂成较轻(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 , 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中子;释放出去的中子会冲向附近原子的原子核 , 使原子核分裂 , 引发不受控的连锁反应 。
裂变爆炸的结果是毁灭性的:摧毁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就是利用核裂变炸弹 , 即原子弹 , 其威力在1.5万吨到2万吨TNT炸药之间 。 然而 , 许多现代核武器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破坏 。 热核武器 , 即氢弹 , 可以利用最初裂变反应的能量将武器内的氢原子融合 , 即聚变 。
这种聚变反应会产生更多的中子 , 导致更多的裂变 , 而裂变又产生更多的聚变 , 如此循环往复 。 据非政府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称 , 氢弹爆炸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温度与太阳中心温度不相上下的火球 。 热核武器已经有过多次试验 , 但从未在战斗中使用过 。
可以说 , 当人身处这样一场核爆炸的中心时 , 结局只有一个:立即死亡 。 例如 , 根据2007年的一份报告 , 一枚1万吨重的核武器(相当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大小)会立即造成距离地面3.2公里范围内约50%的人死亡(据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组织ICAN称 , 空中核爆炸的破坏半径更大) 。
导致这些死亡的原因将是火灾、强烈的辐射和其他致命伤害 。 其中 , 一些人会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而受伤 , 而大多数人的受伤则是因为倒塌的建筑物或飞行的弹片;爆炸半径0.8公里内的大多数建筑都将被摧毁或严重受损 。
据美国政府网站Ready.gov的建议 , 在得到任何预警——或者从官方渠道 , 或者亲眼看到附近爆炸所产生的闪光——之后 , 应当躲到地下室或大型建筑的内部中心 , 在那里至少待上24小时 , 以避免受到最严重的放射性坠尘伤害 。
然而 , 据国际红十字委员会(ICRC)称 , 在核爆地区附近的幸存者几乎得不到任何帮助 。 由于道路和火车轨道被毁 , 医院被夷为平地 , 以及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的伤亡 , 使得外界几乎没有可能向爆炸区域运送物资或救援人员 , 尤其是考虑到核爆后的高辐射水平 。 此外 , 幸存者会携带放射性尘埃 , 需要清洁处理 。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21世纪的核选择:公民指南》(Nuclear Choic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Citizen‘s Guide)一书 , 大多数人可能会在最初的热爆炸中遭受热灼伤 。 该书还指出 , 死亡也可能是火风暴造成的;这取决于爆炸区域的地形 , 由最初爆炸引起的大火可以汇集起来 , 产生能为自己提供燃料的风暴 。 据美国能源部的资料 , 这样的火风暴曾经在日本广岛发生 , 吞没了11.4平方公里的区域 。
放射性沉降物
辐射是核爆炸的次要后果 , 而且危害更大 。 根据《21世纪的核选择》一书 , 投在日本的原子弹造成了局部的放射性尘降 , 相比之下 , 现代热核武器会将放射性物质爆破到平流层(地球大气层的中层) , 造成了全球性的放射性尘降 。 放射性尘降的程度取决于核弹是在空中爆炸还是在地面上引爆的 , 前者会使全球放射性尘降状况恶化 , 但会减弱核爆点的直接影响;后者的全球影响有限 , 但可以直接毁灭爆炸地区 。
推荐阅读
- 徒手掰开“原子弹”的人,肌肉溶解DNA断裂,犹如“活死人”
- 深度解读: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人类无法复制的绿色核电厂
- 0.6吨核聚变燃料相当于200万吨优质煤,核聚变诱人,实现却很难
- 为什么说壁虎是五毒之一?它有什么毒?
- 时隔多年,切尔诺贝利地下形似象脚的熔毁炉芯,为啥有可能复燃?
- 地球前半生的“颜值”演变,从烫红粗糙的面貌到湛蓝华丽的转身
- 今年你的辐射剂量吃满了吗?三分钟带你了解核辐射,从此不再谈核色变!
- 非洲发现史前核反应堆,科学家已经确认:不是人类建造的
- 原子弹发明之前,爱因斯坦怎么会知道原子核内蕴含巨大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