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茛目—毛茛科(二):尾囊草5.尾囊草属尾囊草属(学名:Urophysa)是毛茛科下的一个属 ,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该属共有距瓣尾囊草(Urophysa rockii)和尾囊草(Urophysa henryi)两种 , 特产于我国四川、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和贵州 。 尾囊草U. henryi可供药用 , 花美丽 , 可供观赏 。
(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 根状茎粗壮而带木质 。 叶均基生 , 呈莲座状 , 为单叶 , 掌状三全裂或近似一回三出复叶 , 有长柄 , 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 。 花葶通常数条 , 不分枝;聚伞花序有1或3花 。 花辐射对称 , 中等大 , 美丽 。 萼片5 , 倒卵形至宽椭圆形 , 花瓣状 , 天蓝色或粉红白色 , 基部有短爪 。 花瓣5 , 小 , 比萼片短3-4倍 , 基部囊状或有短距 。 雄蕊多数 , 花药椭圆形 , 花丝具1脉 , 下部线形 , 上部丝形 。 退化雄蕊约7枚 , 位于能育雄蕊之内侧 , 披针形 , 膜质 。 心皮5(-6-8) , 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短柔毛 , 花柱比子房约长2倍 。 蓇葖卵形 , 肿胀 , 具长而宿存的花柱;种子椭圆形 , 密生小疣状突起 。
(2)距瓣尾囊草距瓣尾囊草(学名:Urophysarockii) , 为毛茛科尾囊草属下的一个种 。 多年生草本 。 根状茎粗壮 , 木质 , 粗约1厘米 。 叶多数;叶片的轮廓卵形或宽卵形 , 长2.3-5.2厘米 , 宽2.6-7厘米 。 花葶长7-1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有1花 。 蓇葖长约4毫米 , 密生明显的横脉 , 疏被短柔毛 , 宿存花柱丝形 , 长达8毫米;种子椭圆形 , 长约1.5毫米 , 暗褐色 , 密生小疣状突起 。 3月开花 , 4月开始结果 。
①植物学史1925年由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首次在四川省江油市采集 , 并于1929年命名 。
1924年夏 , 洛克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主任萨金特教授的支持下 , 开始了为期3年的祁连山脉的植物学考察计划 。 1925年4月末 , 洛克在云南汇合了他的纳西族助手后 , 从云南进入四川 , 5月初沿涪江 , 经射洪、三台 , 抵达江油白城 , 采集到矩瓣尾囊草 , 其后 , 仍沿涪江进入平武、穿越若尔盖草地 , 最后抵达甘肃迭部的卓尼 , 并以卓尼为基地 , 开始了在青奯高原边地为期两年多的植物学考察 。
据美国有关文献记载:1924-1927年到中国西北部和西藏东北部探险时 , 于1925年3月途经四川省的涪江上游 , 具体地名是四川省江油市的武都北部 , 在涪江沿岸潮湿长有青苔从中 , 首次采集到种开蓝色花的植物一距瓣尾襄草 。 当时洛克采集的距瓣尾囊草标本有两份主模式 , 一直存放于哈佛大学标本馆 , 赠送给中国国家标本馆(即现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1复份标本 , 即等模式标本 。
标本采回美国后 , 洛克并未发表 , 标本沉睡了4年后 , 阿尔布里奇(Ulbrich)于1929年认为是一新种 , 将其以洛克的姓氏命名为Urophysa rockii Ulbrich , 于1929年发表在德国柏林达勒姆的期刊《Notizblatt des Botanischen Gartens und Museums zu Berlin-dahlem》的第10期的869页 。 自此以后 , 于1935年 , 德拉蒙徳和哈钦森(即英国植物学家J.R. Drummond和英国亲王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Hutchinson)认为叶形和花瓣形态与天葵属(Semiaquilegia)近似 , 将其放于天葵属中并将文章发表于1935年《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的第158期的9382页 , 但对这个观点绝大多数分类学家持有异议 。
阿尔布里奇(Ulbrich)于1929年发表在《Notizblattdes Botanischen Gartens und Museums zu Berlin-dahlem》的第10期868页之论文 , 建立了一个新属一尾囊草属(Trophysa) , 而囊草属中另一物种 , 即属模式种尾囊草(Urophysa henryi Ulbrich)也发表在《Notizblatt desBotanischen Gartens und Museums zu berlin- Dahlem》的第10期的870页 。
②生长环境距瓣尾囊草生于溪边潮湿处 , 与苔类等同生 。 距瓣尾囊草对生境要求较高 , 喜阴 , 耐旱 , 忌高温 。 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 冬暖春早 , 夏长秋短 , 雨热同季 。 生长区域年均温度16℃ , 最冷月1月均温为4.9℃ , 最热月7月均温为25.7℃ , 平均气温年较差20.5℃ , 无霜期271天 , 日照1346小时 , 年平均降水量1143.2毫米 。 现存的距瓣尾囊草生境总面积约为500平方米 , 植株多生长于陡峭的崖壁上扎根于半风化的石灰岩裂隙内 , 土壤含水量少 , pH值5.5左右 。
③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四川北部涪江流域上游 , 仅分布于江油市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境内(31.987 79°N , 104.781 54°E) , 距北城乡约3千米 , 海拔573米 。 该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岷山山系北段龙门山东南侧 , 北面以平武、北川县的行政区划为界;南与江油市的武都、大康接壤;东与新春乡、永胜镇相邻;西与重华、文胜乡集体林毗连 , 分布于5个乡镇辖区内 。 保护区南北宽10千米 , 东西长29.3千米 , 总面积29253公顷 , 地处中国东西和南北生物区系的交汇地带 , 属于岷山北段中间地带 。
推荐阅读
-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买麻藤门—买麻藤目
-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松柏目—柏科(六)
- 花与花之间美好的“爱情”故事!
- 雄蕊 有些植物好妖孽,雌雄同株、雌雄异株不稀奇,有的竟可变“性”!
- 沱江 川中运河,成渝水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