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一块精密的钟表?论造物主是否真的存在( 二 )


亚里士多德将这个“纯形式”称之为“神”或者“第一推动者” , 当然这里的“神”与后来基督教的人格化上帝有所不同 , 它是一种逻辑推理的必然产物 。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也试图通过宇宙生成的方式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 他的论证共有五点 , 因而也被称为“五路证明” 。

托马斯.阿奎那画像
我们以第一推动者来举例 。 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 一个物体的运动必然由他物所推动 , 如此推论下去 , 必然有一个不受他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 。
其他四路证明与此类似 , 分别是第一原因、必然存在者、最完善存在以及最高目的因 , 在此不作重复说明 。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 这里的第一推动者、第一原因、必然存在者、最完善存在、最高目的因即是上帝 。
据说 , 牛顿在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后 , 同样对最初推动力产生了迷思 , 并出于对基督教的信仰 , 亦将其归功于了上帝 。
4.本体论证明中世纪经院哲学在后期开始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法论证上帝的存在 , 取得了与其相似的结果 , 当然这个结果是为上帝的存在做辩护 。
首先我们先来说下三段论的推理方式:先预设一个大前提 , 再提出一个小前提 , 最后得出论证结果 。 如:所有人都会死 , 苏格拉底是人 ,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
三段论的推理方式十分严谨 , 所以得出的答案也让人信服 , 因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开始使用三段论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

安瑟尔谟
这种证明方式不经过后天的经验 , 仅依靠上帝的概念推出其存在 , 因此被称为“先天证明” 。 代表人物为安瑟尔谟 , 他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1)大前提:上帝是一个最为完美的存在 。
(2)小前提:一个最完美的存在不仅存在于心灵中 , 也存在于现实中 。
(3)结论:上帝存在于现实中 。
这个三段论的推理方式固然没错 , 然而他所提出的前提就值得怀疑了 。 因此同时代的另一位神学家高尼罗提出反对:如果我设想一个完美的岛屿 , 按照安瑟尔谟的观点那么这个岛屿就应该是存在的 , 但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岛屿 。
安瑟尔谟的回复是:没有任何东西会和上帝一样完美 , 这个岛屿无论被设想得如何完美它仍然不是最完美的 , 因此它不存在 。
由此可以看出 , 安瑟尔谟的论证和反驳有一些诡辩的元素在其中了 。
5.实在性证明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 , 确定了“我”的存在 , 但这个“我”明显是一个不完满的实体 , 但却存在一个完满的观念 。 一个不完满的“我”不可能是完满观念的原因 , 因此这个完满观念的原因只能是一个完满的实体 , 这就是上帝 。 因此笛卡尔通过“我”的实在性 , 推导出了上帝的实在性 。
除此之外 , 笛卡尔还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上帝的实在性 。 具有完满观念的“我”(非指肉体)是由什么创造和保存的呢?笛卡尔排除了“我”、父母以及其它不完满的原因 , 这样就仅剩下“上帝实体” 。 他认为只有上帝这个无限完满的实体才能创造出具有完满观念的“我” 。

笛卡尔画像
6.经验论证明贝克莱是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家和神学家 , 他反对洛克的物质实体观点 , 认为物质是观念的集合 , 存在即是被感知和感知 , 因此宇宙中的存在只有三种:感知者心中的观念、有限的感知者(个体精神)和无限的感知者(上帝) 。
那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呢?贝克莱认为物质因被感知而存在 , 比如一个苹果 , 它是由我产生的圆形、红色、香甜味等各种观念集合而成 , 但如果我不去感知它 , 它是否就不存在了呢?
如果答案是否 , 那么贝克莱就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 而这显然也与我们日常经验不相符 , 因为我不感知苹果时 , 可能还会有其他人去感知 , 但如果所有人都没有感知呢 , 苹果是否就不存在了呢?
这时候贝克莱引出了上帝这个无限的感知者 , 也就是说即便所有人都未曾感知这个苹果 , 还有上帝时时刻刻都在感知 ,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连续性和永恒性 。

贝克莱
7.功利性证明帕斯卡尔认为上帝的存在与否不能通过理性去证明 , 因为上帝是超越经验和理性的 , 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 所以上帝存在与否应该取决于人是否相信 。
于是 , 帕斯卡尔将是否信仰上帝当做了一次赌博 , 并以此归纳出了四种情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