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2022年3月23日下午 , “天宫课堂”第二课又开讲了 , 还是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我们进行授课 , 这是我们空间站的第二次授课 , 算上之前神舟十号时候的太空授课 , 这是我们航天员第三次太空授课了 。 在这一次太空课堂中 , 航天员王亚平也向我们一些太空实验 , 例如水油分离、太空“冰雪”实验、液体搭桥、太空抛物等 。
在地面 , 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 , 把油倒入水中 , 就会出现水油分离的情况 , 这是因为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 , 再加上油的密度比水的要小 , 所以油就会漂浮在水面上 。 而在空间站内 , 王亚平同志向我们展示的水油分离中 , 并没有我们在地面看到的现象 , 也就是说水和油之间并没有出现分层 。
在液体搭桥实验中 , 王亚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 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块塑料板连接起来 , 用水搭出了一座桥 , 这是在地面没法实现的 , 在外太空失重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 。 因为在微重力、0重力的环境下 , 液态表面的张力就会更加凸显 , 所以就出现了水在两块塑料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的现象 。
“太空授课”有多难?虽然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起步时间比较晚 , 但是在很多方面的经验都已经是比较丰富了 , 看起来很简单的太空授课 , 想要实现全球实时直播实际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 能够顺利开展太空授课也向我们展示了强大的科技实力 。 在我们神舟十号进行太空授课之前 , 也只有美国在2007年进行了一次太空授课而已 , 也就是说 , 除了美国以外 , 我们是第二个进行了太空授课的国家 , 而且我们的太空授课的次数也是目前为止最多的 。 现在在外太空飞行的空间站除了我们的空间站以外 , 还有一个国际空间站 , 那个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参与建造、运营 , 很多国家的宇航员都进入过国际空间站内生活、工作 , 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没有进行太空授课 , 并不是太空授课没有意义 , 而是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实时进行太空授课的能力 。
之前进行“天宫课堂”第一课的时候 , 课程大约是40分钟 , 这个时间其实是很短暂的 , 但是对于大约每90分钟绕飞地球一圈的空间站来说 , 40多分钟就已经足以环绕地球半圈 。 也就是说 ,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 空间站可能刚刚好位于我们的头顶上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空间站一直飞行下去 , 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 , 空间站可能已经飞到地球的背面了 。 正常来说 , 受到地球曲率、视线视场等因素的影响 , 当空间站飞离我们的上空以后信号可能就没法传播给我们了 , 但是在长达40多分钟的太空课堂中 , 3位航天员的精彩课堂都能够很清晰、流畅地传回地面 , 这背后其实就是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强大的测控技术能力 , 我们的“天链”卫星天基中继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虽然在地面建造大规模的陆基测控站以及在海上部署测量船也可以有助于信号的传输 , 但是当飞船分离陆基测控站和海上测量船的区域以后可能就没法实现双向联系 , 自然就没法实现实时、无间断的太空授课了 。 这样的问题之前就困扰过美国和俄罗斯 , 虽然他们在很多国家都建设了地面测控站 , 还研制了大量用于测控的飞机和测控船 , 都没法完全满足对这些飞船实现无间断测控的要求 。 后来在1983年 , 美国发射了人类第一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 , 开创了天基测控的新时代 。 2008年 , 我们正式开建了自己的中继卫星工程 , 并将其称为“天链” 。
推荐阅读
- 新型太空转基因莴苣,可保护宇航员避免骨质流失
- 要风度不要温度?一女子穿短裙测核酸,不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 人畜无害的壁虎,为何能位居“五毒”之一?其实它“深藏不露”
- 从5万年前的2个人发展到现在78亿人,地球上共出现过多少人?
- 世界上最常见的鸟类之麻雀
- 杭州:99岁老奶奶 教年轻姑娘跳“慢三”
- 华中科技大学星: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
- 山东一患癌老人被要待死证明,气得家属大打出手,官方回应来了
- A股风口!未来一片光明的5大数字货币,这几只有望翻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