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冷门!全球最穷的地方,走出了一位感动世界的建筑师( 二 )


即便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处境里 , 凯雷的童年仍然非常温暖 , 虽然没有幼儿园 , 但整个社区的人都一起长大 , 互帮互助;虽然资源匮乏 , 但是大家仍然是一片和睦 , 常常一起建造土屋;虽然房子很小 , 微弱的灯光下 , 孩子们挤成一团 , 但祖母常常给他们讲故事 , 沉浸在祖母绘声绘色讲述的故事中 , 他感觉那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角落……
那一刻 , 凯雷描述道:“她招呼我们靠得更近一些 , 形成一个安全的所在——这是我对建筑的第一次感知 。 ”但很快 , 凯雷不得不远离故土 , 因为在这个遍地文盲的地方 , 他的父亲作为村长 , 想让自己的儿子去读书 , 也不为什么别的 , 只是为了能看懂上面发的公函 , 于是 , 年仅7岁的凯雷作为全村的希望 , 只身赴滕科多戈读小学 ,
临行前他们村有一个传统 , 村里的妇女会从褴褛的衣兜里 , 掏出一枚硬币 , 塞到他手里 , 这是全村对他的殷切期望 , 凯雷每每回想起来 , 都会十足感动:“这是她们唯一的存款 , 她们一辈子不识字 , 却倾尽所有 , 支持我的梦 。 ”
他也下了决心 , 等到学成归来 , 他一定不负众望 , 然而当他好不容易到了滕科多戈小学 , 却发现环境依然非常糟糕 , 特别是那座水泥砌成的教室 , 简直是凯雷一生的噩梦 , 在炙热太阳的直射下 , 150多名学生挤在一起的教室 , 简直就像一个巨大的炼炉 , 别说是学习了 , 就连呼吸都费劲 , 于是当下小凯雷就暗暗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让非洲的小学变得更好 , 任何一个孩子别受这样的折磨!02他唯一的愿望是建造一座小学很快 , 这样痛苦的时间也过去了 , 经过了13年的学习 , 1985年 , 凯雷终于要毕业了 , 临近毕业之际 , 为了有更好的学习机会 , 他鼓起勇气申请了德国的奖学金 , 即便当时的他一句德语也不会讲 , 后来他成功地收到了人生第一份奖学金 , 这次他走得更远了 , 前往德国柏林修职业木工 ,
但这对他来说 , 还远远不够 , 因为他要建造小学的梦想 , 一直没有消失过——他想学建筑 , 然而 , 建筑在德国也算是本科 , 他必须要有高中文凭 , 于是 , 凯雷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 , 白天在技校学习制作屋顶和家具 , 晚上上夜校 , 自学中学课程 , 就这样天天如此 , 过了5年 , 凯雷终于拿到了高中的毕业文凭 , 1995年 , 凯雷收到了人生第二份奖学金 , 他如愿以偿地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 ,
学习了几年的凯雷 , 掌握了大部分的建筑知识 , 他意识到建造小学的梦想再也不能被耽误了 , 于是他建立了“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V.”(筹建甘多学校)基金会 , 1998年更名为凯雷基金会 , 他到处募款 , 鼓励身边的同学们 , 少喝一杯咖啡、少抽一包烟 , 就能为自己家乡的小学出一份力 , 他筹款努力到什么地步 , 连他同寝室的室友 , 都直接戒掉了香烟 ,
很快 , 款项到位了 , 带着这几万块钱的捐款 , 他回到甘多 , 建立小学 , 但困难又随之而来 , 在这样一片如此贫瘠的土地上 , 如何才能建造一个集实用、美观于一身的小学呢?
当时流行的钢筋水泥房虽然美观 , 但在非洲炎热的天气下简直就是噩梦 , 而当地人居住的土房子 , 虽然解决了气温的问题 , 但是经不住雨水的冲刷 , 凯雷抓耳挠腮 , 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 他利用本土的绝妙材料——土 , 教导村民晒出细土、混合一点水泥 , 然后用一台特制的机器把土压制成砖 , 再用砖砌成房 ,
他根据土砖的受力特点 , 设计了拱形的屋顶 , 在外墙上开了齐梁的窗户 , 而屋顶则覆盖了一整片波纹金属 ,
这样一来 , 即参照了传统的土房子模式 , 利用烟囱效应实现排热 , 加开窗户让采光良好 , 而金属屋顶则让土房子免于被雨水冲刷侵蚀 ,

设计是杠杠的了 , 但由于资金不够 , 凯雷不得不动员全村民一起建造这座甘多小学 , 而这一动员 , 瞬间有了小时候大家一起建造房屋那味儿 , 有人拉来黏土、有人拉来驴子、有人传授技巧 ,
妇女们头顶着瓦罐、水桶 , 接力一样地劳作 ,
最让人动容的是 , 为了夯实凹凸不平的地面 , 农村妇女们拿来家里各样的木棒 , 跟着节奏 , 硬是把土地敲成了欢乐的音乐 , 一起敲地的动作就像整齐划一的舞蹈 , 那叫一个喜庆 ,
有了全村人的积极参与 , 这所小学很快在2001年建成了 , 这个融合了全村人汗水的 , 集实用、美观、现代于一身的小学 , 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