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


文章图片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


文章图片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


文章图片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


文章图片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都是通过对灵魂的划分入手 , 来分析如何能够获得善的 。 因为 , 他们都认为人的灵魂是人本质的体现 , 是善的“藏身之所” 。 苏格拉底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生命和理性两部分 , 认为理性是人类灵魂的本质 , 是人所独有的 。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将灵魂划分为理智、意志、和欲望 , 并指出其依次所对应的德性是智慧、勇敢、节制 , 他仍然遵循苏格拉底所指出的理性 , 作为灵魂的本质来引导人们追求善 , 并支配人们的行为去获得善 。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 存在着两种幸福观的差异】而亚里士多德虽然同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 关于人的灵魂是人们追求善的观点 , 指出“人的善我们指的是灵魂的而不是身体的善” 。 但是在对于灵魂的划分 , 以及灵魂内部各部分 , 指导人们行为所起的作用上 , 亚里士多德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他指出 , 人的灵魂应包含无逻各斯和有逻各斯两部分 , 其中无逻各斯中包括所有生物所共有的、关于造成生长和提高营养的能力部分 , 以及与逻各斯对立却分有逻各斯、可受逻各斯约束的部分 , 这部分便是人的欲望部分 , 人的自制能力的强弱 , 使得这个部分促使人们作出不同的行为 。

有逻各斯的部分包括严格意义上的逻各斯 , 和像听从父亲意愿的分有逻各斯 , 德性的划分与这部分相对应 , 被划分成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 。
单从以上对灵魂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 , 三者都承认灵魂是指导人们追求善的至高地位 。 但是 ,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在人的灵魂中 , 只有人的理性才可以指导人们去追求善 , 而欲望、感情等其它因素是无法获取善的知识的 , 他们单纯的肯定理性的作用 , 否定感情和欲望等因素的作用 。
亚里士多德却指出 , 在灵魂获取善的知识 , 指导人们追求善的、理性在起作用的过程中 , 也不能忽略人的欲望 , 这一从属于无逻各斯却分有逻各斯的部分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 亚里士多德否定了 ,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性 , 才可以获取善的知识的片面观点 , 认为人的欲望、感情也能够在自制、节制、勇敢的这些本性 , 完全合乎于逻各斯的能力的约束下 , 促使人们做正确的事和追求最好的东西 。
其次 , 苏格拉底指出 , 真正的智慧、能够使得人们反思自己的灵魂和本性 , 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真正的善 , 能够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应追求的真正生活——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向真的生活 。 而善是存在于人的最深层本质——灵魂之中的 。

同时 , 人的自我意识能力 , 驱使人们意识到善时 , 便会产生选择向善的意愿 , 促使人们培养自己的品格 , 使得人们过一种善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善是来源于人们灵魂之中的观点 , 将人的灵魂进行二分 , 其中智慧就是理论理性的德性 , 从属于人的灵魂的一部分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 认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便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 , 继而运用自我意识 , 选择向善的行为 。
苏格拉底对这里的知识的定义是客观的、必然的 , 是关乎于世界万物本质的最高善的知识 , 这种知识靠感觉是无法获得的 , 获取它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通过理性 , 逐步抽象排除掉其中的主观因素 , 继而获得这一最高善 。

苏格拉底将美德和知识合为一体 , 认为二者能够相互转化 。 结合前面所说 , 苏格拉底认为只要有智慧就能导致善 。 但是 , 只强调了人的理智德性 , 却忽略了人的道德德性 。
亚里士多德扩展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 , “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概念 , 他延续苏格拉底的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整体善的知识 , 可以构成人们的美德研究 , 认为在所有知识中 , 有关最高善的知识即为真正的知识 , 同时在人们实践生活中 , 也存在着具体善的知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