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鱼面 , 乍一看像粉条 ,
细尝才发现 , 这是鱼做的!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GAGALing
连江县位于福州东北 , 全县面积不到5000平方公里 , 但半个县域都被大海覆盖 。 加之它扼守闽江入海口 , 不仅是江与海的连接处 , 更是农耕与渔猎的绝妙平衡点 。
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连江出产的野生黄鱼不仅量大质优 , 还拥有亲切可人的价格 。 坐拥大海的连江人 , 吃腻了黄鱼的寻常做法 , 就将黄鱼大变样——剔骨除皮 , 切碎剁茸后加香菇粉 , 揉碾捶切一顿操作 , 就是鲜掉牙的黄鱼面 。
没想到吧 , 福建人直接用鱼肉做面条 ,
搭配海鲜 , 简直鲜上加鲜 。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挖哈
那黄鱼面 , 薄如宣纸、韧性十足 , 和普通面条一样可焖可炒 。 加点瘦肉、鱿鱼、香菇、黄韭芽 , 猛火翻炒一番 , 鱼面白如羊脂 , 配料五彩缤纷 , 舌尖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
只是 , 随着近年黄鱼价格攀升 , 以及福州夏长冬短 , 鱼肉和鱼面保存不易 , 人们便将鱼面原料换成其它鱼类 , 并将新鲜鱼面烘干——干鱼面 , 不仅有了别样风味 , 还能留存这份至鲜 , 当伴手礼带去外乡 , 这才让连江鱼面“咸鱼翻身” , 稳坐当地特产C位 。
煮好的马鲛鱼面 , 魔性的味觉体验 。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挖哈
在福州东南方向 , 另一片天地也曾为黄鱼所有 。 不过 , 或许是精贵终究败给了朴实 , 马鲛鱼顺利挤走了黄鱼 , 成为福州平潭的另一道名肴——马鲛鱼面 。
马鲛鱼(就是北方人爱的鲅鱼)肉多刺少、雪白软糯 , 只需取肉剁碎 , 加入适量红薯粉 , 便可碾成薄片并改刀——若切成细丝 , 便是鱼面;若切成块状 , 便是鱼片 。 若是丝里掺片 , 片里夹丝 , 那更是自家才能做出的滋味 。
闽东、闽北一带 , 面与粉干齐飞 ,
图为闽清茶口粉干 , 耐嚼又顶饱 。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GAGALing
海里的面味扑腾 , 山里的粉味呲溜
到了福州以西 , 真正的山与海之间 , 建宁人又琢磨出了另一种山河相间的滋味——南霞泥鳅粉干 。 粉干即是福建版粉丝 , 泥鳅粉干则是以泥鳅为主角 , 满满的乡土味 。
在福建 , 米粉也是面食 , 不接受反驳 。
图为红彤彤的南霞泥鳅粉干 。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青山绿水858
为了制作这碗建宁味道 , 当地人会提前一天就备好数条生活优渥的肥美泥鳅 。 清水净化了泥鳅体内的泥沙 , 也洗出了泥鳅的鲜美;食盐、红糟等调味料 , 刺激了泥鳅的躯体 , 也让它拥有了更丰富的味型 , 尤其是红糟 , 真正的闽东味道 。
以冷水将鲜活泥鳅入锅 , 温度一点点升高 , 泥鳅一点点转熟 , 粉干也一点点膨发……加入生姜、腌菜 , 加入福建人对自然山野的思恋 , 一碗嫩滑鲜爽的泥鳅粉干 , 大功告成 。
福建人做泥鳅 , 汤底总是红彤彤 ,
这就是红糟的魔力 。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挖哈
再略往北 , 靠近武夷山的古田和屏南 , 山野滋味则会在福建人的面碗中 , 变得更加浓郁 。
盒面是只能在福建古田遇见的一道美食 。 因为总由店家装在食盒中沿街叫卖 , 它才名中带“盒”;能扛得住巷陌之间的颠簸 , 盒面也必然毫不娇弱——事实上 , 论面的粗细 , 古田盒面在南方可谓一骑绝尘 , 甚至不输于酸汤子一类的北方粗面条 。
尤溪大条面 , 雪白且粗 , 韧劲十足 ,
眼熟吗?它很可能是乌冬面的前身 。
图 / 图虫·创意摄影 / Lu0375
芋蛋面也是在福建才能尝到的奇妙面食 。 居于盛产小芋头的古田之邻 , 屏南人“借来”隔壁特产 , 又加入家中常备的番薯 , 一顿蒸搅切煮 , 再拌入牡蛎和芹菜——一道连古田人都拒绝不了的屏南芋蛋面便大功告成 。
别以为武夷山只有茶 , 这里还有紫溪粉 ,
口感筋道 , 滋味劲辣 , 爽得很呢 。
图 / 网络
再往西北 , 江水更加湍急 , 空气更加清新 , 我们到了茶香遍野的武夷山 。 外人都识武夷山茶香 , 却不知福建人还在这里藏了绝顶美食——武夷山紫溪粉 。
没尝过紫溪粉的人 , 大抵很容易把它误认为更有名气的桂林米粉 。 但只要尝上一口 , 便会明白那劲韧 , 恰如武夷山的峰峦;那辛辣 , 状似武夷山的湍流;那汤汁 , 一如山中的清风;那肠段或肉羹 , 恍若涌入眼帘的千般景色……每一口紫溪粉 , 好似都藏着武夷山的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