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创造,主观的维持


客观的创造,主观的维持


文章图片

【客观的创造,主观的维持】
客观的创造,主观的维持


曾睿:
《我读感知论》随想录(53)
客观目的和主观目的
说存在没有目的是最荒唐的 , 存在能没有目的吗?存在没有目的能存在吗?任何存在都有目的 , 这个目的应该是统一的 , 如果都是各自的目的 , 那存在岂不是乱套了吗?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客观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都不能回答 。 要回答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 首先就要知道存在是什么 , 唯物主义的存在是物 , 唯心主义的存在是心 。 不管是物还是心 , 存在都是实质性的 , 都是供感知去认识的 , 只不过出发点不一样 , 从物出发是客观 , 从心出发是主观 。 认识有目的吗?没有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表现为存在就是为了认识存在 。

存在就是在感知 。 存在是什么?存在是“在感知” , 存在的目的为了什么?为了“在感知” 。 在感知什么?在感知信息和在感知愉悦 。 存在的目的不就浮现出来了么 , 就是感知信息和感知愉悦 。 其实存在的目的本来是“在感知” , 这里分成感知信息和感知愉悦是为了迎合人的客观目的和主观目的 。 客观目的是感知信息 , 不以人的精神意志而转移;主观目的是感知愉悦 , 以存在的持续、稳定、有序、活跃状态为追求 。 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 , 物质感知运动是感知信息 , 精神感知运动是感知愉悦 。 感知信息也可以叫做感知创造 , 感知愉悦也可以叫做感知活跃 。 感知运动正向运行是感知信息 , 反向运行是感知愉悦 。
感知即无中生有 , 怎么无中生有?感知信息是从无到有 , 感知愉悦是从有到无 , 两者合一就是无中生有 。 感知信息的从无到有我们可以理解 , 感知愉悦的从有到无怎么理解?感知愉悦的前提是什么?不接受负面的感知信息 。 怎么样不接受负面的感知信息?让世界都顺从我吗?这样可能吗?不可能 。 不接受负面的感知信息何须要世界顺从我 , 我只需承认一切存在皆合理即可 。 合什么理?合感知存在之理 , 存在就是在感知 。 管它是好是坏 , 是黑是白 , 是真是假 , 都是我的感知结果 , 都是我的感知创造 , 都是我的感知事实 。 当我接受一切的感知信息 , 完全顺从于世界或完全顺从于我 , 这个过程就是从有到无 , 也就是天人合一 。 这就是最纯粹的存在 。
躲避痛苦是人本能上的 , 但这仅局限于肉体 , 我们不要把这用在精神上 , 精神上的痛苦越是想躲就越是躲不掉 。 那怎么办呢?其实也很简单 , 漠视它 。 人明白这层关系吗?人的肉体会对不良信息迅速做出反应 , 这是人的本能意识 , 因为肉体上的伤害是实在的 , 不可避免的 。 但人的精神和这个完全不一样 , 精神上的伤害是虚在的 , 是可以避免的 。 人的肉体如果痛苦 , 人哪有时间想着去报复 , 人为什么要报复?原因只在精神 。 这其实说 , 人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不必要的痛苦去痛苦 。

感知信息和感知愉悦都是意识活动 , 只不过信息偏向物质 , 愉悦偏向精神 。 感知信息不仅指物质的信息 , 也指精神的信息;感知愉悦不仅指精神的愉悦 , 也指物质的愉悦(肉体是一种特殊物质) 。 感知信息和感知愉悦是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 合起来就是“在感知” 。 因为人和其他生物不同 , 人是拥有精神意识的高级感知体 , 所以人的“在感知”可分为两种 , 一是在感知物质的信息 , 二是在感知精神的愉悦 。 如果人的精神存在状态是断续、震荡、失序、萎靡 , 是会影响感知存在的整体效果 。 感知信息和感知愉悦是相互影响的 , 在此刻的感知中 , 感知信息最大化就是感知愉悦最大化 , 感知愉悦最大化就是感知信息最大化 。 感知信息最大化是强的感知欲 , 感知愉悦最大化是好的感知值 。 人不能只重视感知是什么 , 人还要重视感知到什么 。
感知存在的客观目的比唯物主义的客观更纯粹 , 感知存在的主观目的比唯心主义的主观更简单 。 感知存在的客观目的就是感知信息 , 感知存在的主观目的就是感知愉悦 。 存在的客观目的无须追求 , 因为人随时都在感知信息 , 感知信息就是人的存在;存在的主观目的必须追求 , 因为有煽增定律 , 人如果不主动感知愉悦 , 就得被动感知痛苦了 。 人不要以为感知愉悦无关紧要 , 人加工和处理到的信息是好是坏 , 仅在人的一念之间 , 就这么简单 。 愉悦的形成不需要任何的条件 , 那是一种最纯粹的存在状态 , 人如果到达这种状态那就是无中生有 , 人会感到自己瞬间无所不能 , 像神一样 , 能把所有不会的都变成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