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桂术甘汤加减治风湿性心脏病医案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 。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有的则表现为动脉栓塞以及脑梗死而死亡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 。中医学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多属于“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 。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不畅,血行失度,心失所,心神为之不安,表现心悸、怔忡,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四肢逆冷,面色的白,颧面暗红,唇舌青紫 。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溢肌肤四肢或下走肠间,见浮肿,咳嗽气短,胸闷脘腹痞胀,不能平卧等症 。
【岑桂术甘汤加减治风湿性心脏病医案】【临床应用】
赵伟东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组成:茯苓30g,桂枝(后下)10g,白术10g,炙甘草10g,党参30g,黄芪3g,煅牡蛎(先煎)30g,白芍10g,浮小麦10g 。阳虚较甚加附子10g;脾虚加莲子12g、山药15g;汗出不止加麻黄根10g】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自汗症41例 。结果:治愈28例,好转9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90.24% 。
【病案举例】
1.陈某,女,40岁 。1997年4月11日入院 。劳力性心悸,气促,伴全身汗出、乏力、纳呆3个月余 。心内科诊断:①风心病;②二尖瓣狭窄;③心房颤动;④心功能4级 。经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球囊扩张术后,心功能改善出院,但全身汗出改善不明显 。又因心悸、气促再次入院 。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心功能改善,但自汗、乏力及纳呆仍无明显改善 。刻诊: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结代 。中医辨证:气虚证 。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药物组成:桂枝(后下)10g,茯苓30g,党参30g,白术10g,白芍10g,炙甘草10,煅牡蛎(先煎)30g,黄芪30g,党参30g,山药15g 。每日1剂,水煎服 。7日后全身汗出已止,乏力症状明显改善,纳可 。
2.患者,男,75岁,2007年5月29日初诊,患风心病20余年,近10余年来反复发作房颤,甚则心衰,平时服用地高辛、氢氯噻嗪、消心痛等强心利尿扩冠治疗,情况尚稳定 。近日因天气变化及身体劳累而出现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双下肢中度水肿,心率40~50次/分,其人颜面发绀,颈动脉搏动明显,舌淡黯而多津,苔薄腻,脉结,两寸脉偏上浮弦,右关脉浮大无力,右尺浮弦长无力,此为痰饮作祟,处方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 。方药组成:茯苓30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15g,白术15g,炙甘草6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3g,生姜3片 。
服10剂后复诊,患者自觉胸闷喘憋明显缓解,已能平卧,水肿明显减轻 。走动不用人扶持 。效不更方,至2007月6月18日止共服用20剂,一切正常 。
按本证心阳虚衰,阳气不化,水饮内停,妨碍升降之气,诸症迭生,水饮犯肺,肺气不利,短气而喘,咳吐清稀泡沫痰涎量多 。阳主,,,
昼,阴主夜,本阳衰阴盛,昼则阳尚能制饮故病轻,入夜邪益盛阳气愈虚,故常于寐中憋醒咳喘端坐,中阳不运,阳气不化,小便不利,饮去无路,犯于上则咳喘,停于下则肢肿 。
3.李某,女,29岁,工人,2000年2年13日诊治 。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6年,平素因感冒或劳累多次反复 。现因劳累病性骤剧,心悸不已,面唇紫青,稍动则气喘吁吁咳吐清稀泡沫痰涎,量多,夜寐不能平卧,常于寐时憋醒咳喘端坐,两下肢显着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四肢厥冷,舌质淡肿嫩苔白,脉沉细数弱 。证属心阳虚衰,水饮泛滥 。予温阳化饮,温补心阳 。茯苓2g,肉桂15g,白术15g,炙甘草10g,莲肉15g,党参50g,猪苓20g,桂枝15g,红参10g 。服药15剂,小便续通,尿量增多,咳喘减轻,浮肿渐消 。再进30剂病情改善,改为参苓白术散6g冲服,日3次,病情稳定 。嘱其预防感冒,注意休息 。疗效巩固,停药1年再未反复 。
按本案病证属心阳虚衰,阳气不化,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所致 。《金匮要略心典》谓:“气为多抑则短欲引其气,必蠲其饮 。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 。”方中以苓桂术甘益土行水;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四君子补益心气;五苓散化气利水,使饮邪从小便出;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莲肉补脾益肾涩精,养心安神;诸药合用饮邪去阳得复,气机升降如常,诸症悉平 。
4.郁某,女,34岁 。1989年10月22日初诊患风湿性心脏病十余年,反复出现心悸气急,近1周来,气急加重而入院 。检查:面晦暗,唇发绀,心率132次/分,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二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提示: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②房颤;③偶见室性早搏,用过西药少效 。邀余会诊,舌苔薄腻有紫瘀,脉细数有结代,睡时用高枕,头眩心悸胸闷,气短息促,咳嗽痰稠,下肢浮肿,活动后加剧,证属心阳衰微,痰饮停滞所致 。治宜温阳化饮,祛痰导滞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各10g,防己、苏子、莱菔子各12g 。服药3剂,心悸气短得减,继服5剂,脉数得靖,肢肿亦减,原方去防己、莱菔子、苏子,加太子参、丹参、黄芪各10g,再服5剂,诸恙得平,康复出院 。
按本例病情较为复杂,既有气短,心悸,脉结代,唇发绀,下肢浮肿等心阳衰微症状,又有头晕胸闷,咳嗽痰稠,痰饮停滞征象本症符合《伤寒论》第67条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气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故以苓桂术甘振奋心阳,再加防己消肿祛湿,苏子莱菔子祛痰导滞,标本兼顾而收桴鼓之效 。
5.张某,女,49岁,1975年12月5日初诊俯首工作稍久则面足俱肿 。脉软,舌淡,色不鲜 。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衰 。证属心肾阳虚,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淡附子6g,桂枝9g,茯苓9g,白术9g,连进5剂 。心衰改善,肿退症缓 。
按据现代药理研究,附子、桂枝同用具有强心及促进血液循环功效 。本案病机为心肾阳虚,故用附子补火助阳,并助苓桂术温阳化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