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周围神经病变医案

周围神经炎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感染或炎症又被称之为周围神经病变 。该病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包括颅神经及脊神经) , 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 多发性或单一性 , 对称性或非对称性 , 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疾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
引发周围神经炎疾病的原因有:①感染: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等;②中毒:重金属铅、汞、砷中毒及化学品 , 药物如呋喃类、磺胺类、异烟肼药物 , 有机磷农药及有机氯杀虫剂中毒等;③营养障碍:糖尿病、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 , 糙皮病及慢性酒精中毒等可并发周围神经炎;④某些胶原疾病:如播散性红斑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变态反应 , 如各种免疫血清注射后 , 疫苗接种后(如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亦可引发神经炎;⑤家族遗传因素等 。
周围神经病由于其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 , 可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 但早期多以痛、麻、异觉及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症状 , 隶属于中医学“血痹”范畴 。
【临床应用】
周氏2用麻黄汤加减 , 药物组成:麻黄6g , 桂枝6g , 橘络6g , 甘草6g , 研粉冲服 , 日服2次 。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
【病案举例】
.周氏42观察病例 , 共76例 , 均经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 其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51例 , 坐骨神经痛17例 , 带状疱疹感染性神经炎8例 。病程3天~5年 , 其中男性45例 , 女性31例 , 年龄18~83岁 , 平均年龄66岁 。人选病人中皆具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和异觉 , 28例伴反射和本体觉的减退或消失 。按就诊顺序 , 采用随机分组法 , 将患者分为两组 , 一组定为治疗组(38人) , 另一组定为对照组(38人) , 两组病人年龄及治疗前症状、体征计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 。治疗组用麻黄汤加减 , 处方组成:麻黄6g , 桂枝6g , 橘络6g甘草6g , 研粉冲服 , 日服2次 。对照组用维生素B;每片30mg , 日服3次;地巴唑片10mg , 日服3次 。三周后由患者和医生分别评定总体疗效 。其中糖尿病人继续沿用原降糖药物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疗效评定参照国内外人士在研究周围神经病中经常采用的疗效评定方法 , 分别疼痛、麻木、异觉三项主要症状 , 按难耐受4分 , 严重3分 , 中等度2分 , 轻度1分无0分的标准进行评分;体征按反射或本体觉消失为2分 , 减弱1分 , 正常0分 , 反射活跃不计分 。
总积分最高18分 , 最低0分 。以用药前的总积分减去用药后3周的总积分之差来表示3周治疗的总体 。改善程度 。其中总积分减少10分以上者为显效;总积分减少5~9分为有效;总积分减少<5分为无效;总积分增高者为恶化 。用药3周后治疗组总积分的减少最少为0 , 最多为12 , 平均为4.38;对照组最少为1 , 最多为12 , 平均为3.60 , 经t检验有显着差异(P<0.05) 。用药3周后 , 体征总积分的减少 , 治疗组最少为0 , 最多为6 , 平均为2.10;对照组最少 , 最多为6 , 平均为1.84 , 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7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68% , 经X2检验P<0.05 , 有显着差异 。
【麻黄汤加减治周围神经病变医案】按:中医学对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多从瘀而治 , 活血养血 , 通筋活络 , 或补气养血 , 以收疏筋通络之功 。然而归纳周围神经病的早期特征 , 主要表现为麻木二疼痛及感觉异常(冷、灼热 , 蚁行感等) , 究其中医理论原委 , 实不外“痹症”范畴 。《素问·痹痛篇》认为:“痹…在于内则不仁 , 在于皮则寒 。”基本概括了周围神经病的早期临床特点 。痹证的成因固然有营卫先虚腠理不密 , 使邪有可乘之机为前提 , 然风寒湿之邪乘虚内袭 , 膜理失养终为病之因 。周围神经病 , 其中以末梢神经损害为主的 , 多以皮肤体表症状为主 , 风寒湿三气中又侧重以湿邪为患 , 故遵循古人“邪在表 , 汗法解之”和“开鬼门”之训 , 采用麻黄汤方加减治疗 。通过该对比性研究发现 , 采用汗法治疗周围神经病在症状改善上优于维生素B1合地巴唑组;汗法治疗周围神经病 , 其临床症状的改观优于体征的改善 。尚需指出 , 在处理上述疾患时 , 除采用麻黄汤类方取汗外 , 更应作病因治疗 , 如腰椎间盘脱出需施行复位或手术减压;代谢性疾患(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要同时纠正其代谢的障碍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