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煎加减治白塞综合征医案

【一贯煎加减治白塞综合征医案】白塞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 。临床上常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 。又称为眼、口、生殖器综合征 。常累及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附睾等器官 。病因不明 , 已提出的有感染、遗传、环境、免疫学异常等因素 , 但尚无定论 。
其基本病理变化为皮肤黏膜、眼睛以及全身多系统的细小血管炎 。血管各层病变程度不一 , 一般是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 , 以及管壁水肿 , 少许嗜伊红物质沉积 , 肌层分离、管壁增厚 , 管腔狭窄 , 而血栓形成者少 。
发病年龄大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 。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累及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型 , 急性者少见 , 症状较显著 , 多在5天~3个月内多部位先后或同时发病;大多数发病慢性 , 在半年以上甚至21年内 , 先于一个部位发病 , 经反复发作与缓解后 , 再分别于其他部位发病 。一般顺序是:口腔→皮肤→眼 。
在中医学中 , 本病多属“狐蜜病”范畴 。狐蝁之病 , 始载于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百合狐蝁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中现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 , 认为白塞综合征发病与嗜食辛辣肥甘、感受湿热外邪、情绪不遂、妇女月经周期、产后郁热、劳倦过度、体质素虚等因素有关 。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 , 实多于虚 , 病位在肝、脾二脏 。基本病机为脾失健运 , 导致湿热内生或外感 , 蕴结成毒 , 郁滞血脉 。湿热毒瘀胶结 , 循经上攻致口腔溃疡、目赤肿痛 , 下注于二阴则出现外阴溃疡 。在理法方面多以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辨证施治 , 以清热除湿、滋阴降火、行气活血为法 。
【病案举例】
患者 , 男 , 34岁 , 1995年4月6日初诊十余年来 , 患者反复出现发热(体温39℃左右) , 巩膜充血 , 口腔及外阴糜烂 。1990年曾在上海华山医院确诊为白塞病 。用维生素B1 , B2 , 维生素c及激素、庆大霉素等 , 中药清热泻火之剂治疗 , 效果不显著 。现午后低热 , 手足心热 , 烦躁不安 , 头晕失眠 , 口干口苦 , 大便干燥 , 小便短赤 , 右眼巩膜充血 , 舌尖及舌边、口腔黏膜呈点状溃烂 , 有黄色脓点 , 外阴溃烂 , 患处灼痛 , 下肢静脉瘀血 , 舌光红无苔 , 脉弦细数 , 重按无力证属阴虚内热 。治宜滋阴清热为主 , 兼以祛邪解毒处方:生地、车前草、银花各30g , 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川楝子、茯苓、菊花各12g , 沙参、麦冬、山药各15g , 丹皮、连翘各20g , 水煎服 , 每日1剂 。另用苦参30g水煎洗外阴 。服药12剂后 , 口腔、外阴及下肢溃烂基本愈合 , 仍按前方略作加减 , 再服12剂 , 患者未再复发 。
按狐銮之病 , 始见于《金匮要略》 , 其谓:“狐之为病 , 状如伤寒 , 默默欲眠 , 目不得闭 , 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盛 , 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 , 恶闻食臭 ,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并提出“目赤如鸠眼”
等症状 。本证特征:上有口腔或目内外龇糜烂点 , 下有阴部溃疡面 。与西医学白塞综合征类似 。本例从脉症而推 , 系阴虚内热 , 用生地、枸杞子、白芍、山萸、女贞子、旱莲草等养肝肾之阴;沙参、麦冬、山药润肺胃以滋化生源;丹皮、川子、茯苓、泽泻、车前草疏利清肝化湿;银花、连翘、野菊花泻火解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