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小肠功能紊乱医案
小肠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胃肠紊乱(FGID)范畴,FGD包括有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大肠排便紊乱等 。
FGID的发病率近来有不断上升趋势,发病率增高可能与社会环境因素,食物品种改善,工作条件紧张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等有关 。
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无确切定论,可能与内脏神经系统的传入、传出纤维功能异常,内脏感觉、胃肠道的激素分泌以及精神异常有关 。小肠功能紊乱临床以上腹或脐周持续隐痛不适,或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 。实验室检查:钡剂通过小肠过快,分布连贯性差,呈分节状,肠黏膜皱襞增宽、紊乱、呈雪片状样 。
小肠功能紊乱可归属于中医学之“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其病因主要可归结为情志失调和饮食不节 。情志不遂则肝郁乘脾,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此二者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气机不畅,升降失调,传导失职,而引起腹痛、腹泻、便秘等症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抗抑郁及心理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甚理想,常使病情反复 。从中医学的病因病理出发,小肠功能紊乱的中药治疗当从调理肝脾入手,针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疏肝理气、通便止痛、健脾和胃、升清止泻等方法,达到改善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从而起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
另外,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密切联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耐心解释和思想开导,以解除其思想顾虑,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时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以提高治疗效果 。
【乌梅丸加减治小肠功能紊乱医案】【病案举例】
郑开东用乌梅丸治疗小肠功能紊乱86例 。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在30~66岁,30~45岁19例,45~55岁61例,55岁以上者6例;病程均在1年以上,最长者3~5年 。发病原因多数为饮食不节或过食油腻或情志内伤、过度劳倦、寒温失调等86病例均经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依据 。影像学诊断标准:钡剂通过小肠过快,分布连贯性差,呈分节状,肠黏膜皱襞增宽、紊乱、雪片状样临床表现主要以寒热错杂为主,患者以上腹或脐周持隐痛不适,或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质偏红、舌苔白而兼滑腻,脉细数无力或沉细而迟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以乌梅丸为主,1次1丸温开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30天为1个疗程 。若症见黎明肠鸣而泻,腰酸、形寒肢冷、舌质暗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者,同时加服金匮肾气丸1丸;若症见腹痛而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者,加服补中益气丸 。疗效标准:痊愈:腹痛止,其他症状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腹痛缓解,肠鸣腹泻、便秘减轻;无效腹痛、肠鸣、腹泻、便秘等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痊愈44例,好转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4% 。
推荐阅读
- 乌梅丸加减治过敏性结肠综合征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肝癌疼痛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便血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上消化道出血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腹胀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胃脘痛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吞酸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虫臌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