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视神经萎缩医案
视神经萎缩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节细胞及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态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其临床特征主要以眼底改变为主 。患者自觉视物模糊,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致失明 。可由颅内病变、外伤、营养性疾病及眼科其他疾病引起 。中医无具体病名,当属于“青盲内障”、“视瞻昏渺”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心脾气虚、肝肾不足,气虚血瘀,虚实夹杂 。
【病案举例】
1.患者,男,14岁 。病史:8个月前双眼无明显诱因渐渐视物不清,眼前有大小不等的各色毛球飞舞,后至看不清黑板上字迹,直至不能辨认父母面目,去数地诊治无效来我院求治 。自汗,盗汗,心悸,不思饮食 。查体:右眼视力:眼前手动;左眼视力:指数/尺 。
双眼不能固视 。双视神经乳头边清色灰白,动脉稍细营养欠佳,体质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无苔,尖赤边有齿痕,脉沉数无力 。
诊断为视神经萎缩(青盲内障) 。治疗:脉症合参,用归脾汤加减以解心脾两虚之症,20剂,水煎服 。二诊:全身症状好转,投补阳还五汤加减20剂,水煎服 。三诊:右眼视力:0.04(不能矫正);左眼视力:0.6(不能矫正) 。双眼视神经乳头色仍灰白 。嘱服杞菊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
按:患者年少,脾胃未充,气血津液化生不足,不能上荣于目,致目窍失养;又气虚无力行血,血流瘀滞,阻塞目系,渐致目无所荣,不能视物 。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补虚为主 。先服归脾汤双补心脾,待气血稍充,改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后期调肝肾,用杞菊地黄丸,循序渐进,患者目疾得以缓解 。《一草亭目》书中载:“血养水,水养神膏,膏护瞳神,以观日月,察秋毫”,故用补气及活血化瘀之药,能使萎缩的视神经得到营养,使部分视神经有复活之望 。
2.王某,男,1岁半,1988年11月初诊母代诉:2个月前从3m多高的平房顶坠地,当时昏迷不醒意识丧失,即送到本市某医院抢救治疗,住院期间做CT提示右侧颞部有硬脑膜下水肿,枕部挫伤,住院治疗30余天,脱离生命危险后出院 。出院后即来我院诊治,检查:患儿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无反应,右侧肢体呈痉挛性瘫痪 。
双眼视力无光感,瞳孔散大,直接、间接光反射消失,眼底视乳头色淡,黄斑区中心反射消失 。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缓,属气虚血瘀、脉络不畅证 。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萎缩 。处方:黄芪12g,葛根9g,忍冬藤8g,川芎、赤芍各6g,当归、地龙各5g,桃仁3g,红花2g,10剂后患者右侧肢体挛缩状态减轻,瞳孔对光反应出现,患儿对周围物体有感觉 。共服上方6个月,患儿能辨认周围事物,肢体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但智力略低于同龄人12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视神经萎缩医案】按:《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 。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由此知之,眼与脑之除了解剖部位的联系,更通过脑与全身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患儿高处坠地,血瘀气滞,全身气血不能流通,气血以和为贵,虽年幼体弱,然有故无殒,当以通气血为先,故仍投补阳还五汤,但药量稍轻虽治全身,但气血得以流通,则目有所养,目睛慧了则能视 。
推荐阅读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舌麻痹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声带小结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声带麻痹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声带肥厚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耳带状疱疹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老年性耳聋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突发性耳聋医案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神经性耳聋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