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减治分泌性中耳炎医案、配方
分泌性中耳炎
【二陈汤加减治分泌性中耳炎医案、配方】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 , 早期正确治疗其疗效好 ,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不规范 , 则易迁延不愈而成难治之病 。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学“耳闭”范畴 。湿邪困于耳窍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
【病案举例】
杜长河以王氏二陈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病 , 取得满意疗效 。
2000~2005年门诊病例60例 , 共70耳 , 未予治疗或已使用抗生素、滴用呋麻滴鼻剂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部分已经过咽鼓管吹张或穿刺等治疗 。其中男性28例 , 女性32例;左耳28例 , 右耳22例 , 两耳10例;年龄4~60岁 , 平均23岁 。所有病例均经耳科常规检查及电测听、声导抗检查 , 有鼓室积液可能者经穿刺证实 。明确诊断后 , 根据患者的病程分3期 , 二陈汤为基本方 , 按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①早期:病程<2周 , 病程较短;耳膜内陷不明显 , 光锥可部分存在 , 鼓膜呈红色或粉红色 , 声导抗示“B”或“C”型 , 抽出液清稀;舌苔薄黄或薄白 , 脉浮数 。治宜清热疏风化痰 , 基本方为:制半夏10g , 陈皮6g , 白芥子6g , 茯苓10g , 僵蚕10g , 浙贝母10g , 桔梗6g , 石菖蒲6g , 生甘草6g 。偏于风热者合银翘散加减;偏于风寒者合荆防败毒散加减 。②中期:病程>2周<1个月;耳膜内陷明显 , 光锥消失 , 声导抗示多为“B”型;舌苔腻或黄或白 , 脉弦 。治宜健脾利湿化痰 , 基本方为:制半夏10g , 陈皮10g , 白芥子10g , 茯苓10g , 桔梗10g , 石菖蒲6g , 僵蚕10g , 生甘草6g抽出液黏稠时可加竹茹10g;苔黄者加黄芩10g;苔白者加白术10g③后期:病程>
1个月<3个月;耳膜凹陷 , 并有干燥状 , 锤骨外突明显;舌苔薄偏干 , 脉沉细 。治宜温肾涤痰 , 基本方为:制半夏6g , 白芥子6g , 茯苓10g , 熟地黄15g , 山茱萸12g , 山药1g , 桔梗6g , 枸杞子12g , 生甘草6g 。所有病例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 。治疗结果:本组60例 , 治愈32例 , 有效20例 , 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 。
推荐阅读
- 葛根苓连汤加减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医案
- 二陈汤加减治突发性耳聋医案、配方
- 葛根苓连汤加减治放射性直肠炎医案
- 二陈汤加减治百日咳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小儿眩晕症医案、配方
- 葛根苓连汤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 二陈汤加减治小儿肺膨胀不全医案、配方
- 葛根苓连汤加减治消化道肿瘤所致腹泻医案
- 二陈汤加减治小儿睑板腺囊肿医案、配方
- 二陈汤加减治小儿多发性抽搐-秽语综合征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