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多因素疾病,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组症候群,表现为腹痛和大便习惯的改变 。通常为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而无器质性病变发现 。以腹痛、腹泻、大便呈黏液样为特征,亦可表现为便秘或便秘与腹泻相交替 。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①腹痛: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 。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②腹泻一般每日3~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 。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 。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 。
排便不干扰睡眠 。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③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④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 。
⑤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⑥体征: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
【理中丸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⑦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以及胀气型 。
中医学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病名,根据临床证候,可归属于“泄泻、腹痛、便秘、泻下、休息痢、郁证”等病证范畴 。多由脾胃虚弱,中阳不足,运化失司,湿滞胃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因此以健脾温中为法,方以理中汤加味,再结合其他症状辨证加减 。同时注意在用药时必须做到苦寒不碍脾,清热不伤阳,助阳不碍邪,权衡得失,而后投药,终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病案举例】
唐剑武等从1991年3月~1998年7月,以理中汤加味治疗本病5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24~67岁,平均39岁 。均符合国内诊断标准,纤维或电子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中7例因结肠痉挛而不能深入,经钡剂灌肠检查示结肠腔变细,结肠袋增多、加深,无其他病变证实同时经大便常规及大便培养或找阿米巴滋养体等检查,排除了其他器质性疾病 。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以四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味为基本方,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干姜、广木香、秦皮、甘草 。腹痛加白芍、炒延胡;腹胀大便不爽加大腹皮、枳壳;大便黏液较多加黄连、制大黄;白色黏液较多加苍术;夹有红冻加地榆五更泄泻加肉豆蔻、补骨脂;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加煨诃子、乌梅阳虚甚者加仙灵脾、附子;便秘加全瓜蒌、生大黄;伤阴者加北沙参、石斛 。每日1剂,浓煎成200ml,分早、晚各服1次 。疗效标准及结果治愈: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每日1次(个别2次),无黏液,肠镜检查正常 。稳定1年以上无复发 。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肠镜检查较前好转,发作次数减少 。无效:未达到以上效果治疗4周后,治愈34例(61%),好转13例(23%),无效9例(16%),总有效率84% 。
按:肠易激综合征女性多于男性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尽悉 。
目前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着重于以下两项因素:①结肠运动失常,包括分节收缩的振幅增高,进餐、情绪激动、机械性膨胀及应用某些药物后,尤为强烈;②固有敏感性增高,以致对正常生理性肠内充气量或乙状结肠腔内压力亦感不适 。习惯上,根据临床表现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便秘腹泻交替型 。因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中常是多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患者转求医,服用大量中西药均不能取效,患者每日腹胀、腹痛、便秘与腹泻交错,解便坠胀,虚,。
坐努责,痛苦万分 。从表面现象看,肠易激综合征是以气病为主,但气病日久必伤及血分,正气衰弱,痛苦万分,导致气血瘀阻肠间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肝郁气滞,中焦脾虚为主,治疗也以疏肝理气,健脾补土为其主要原则临证时,应当整体把握病情,合理运用理中汤加减,定能收获良效 。
推荐阅读
- 理中丸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结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十二指肠溃疡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变态反应性胃肠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浅表性胃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食管炎医案
- 理中丸加减治便秘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