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脾虚泄泻医案

小儿泄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可以在很多疾病中出现,常见的是肠道功能素乱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稀便与硬便交替出现等症状 。小儿脏腑娇嫩,脾气易虚易实 。若因久病调理欠佳,损伤脾胃,则纳运失司,喂养稍有不慎,则易导致饮食内停,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精微不运,合污而下,并走大肠致成泄泻 。因此本病的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为主 。临床治疗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止泻,疗效甚佳 。
【临床应用】
谢氏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捏脊治疗婴幼儿脾虚泄泻60例,并与对照组用妈咪爱和思密达治疗婴幼儿泄泻60例形成对比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甚至多达10次以上,呈稀水样或糊状,无脓血,常伴有呕吐、食欲不振、腹痛或发热、口干 。治疗组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炒扁豆6g,茯苓10g,白术6g,甘草3g,山药6g,莲子肉6g,薏苡仁6g,砂仁6g,麦芽10g,车前子6g,每日剂,用清水400ml慢火煎至100ml,分2~3次/日 。捏脊疗法:常规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来回捏10次,重提脾俞、胃俞,配合补脾土摩腹等每天1次 。对照组用:口服妈咪爱1支,2次/日,思密达用量年龄少于6个月每次1/3包,3次/日;6个月以上12包,次/日,加适量温开水冲服 。2组疗程均为7日,治疗期间,有失水者均口服ORS液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结合捏脊治疗婴幼儿脾虚泄泻优于妈咪爱和思密达 。
张氏37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部病例均为脾虚泄泻,症见大便稀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而缓 。治疗:党参、山药、茯苓、白术、陈皮、神曲各100g,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色,再与生黄连50g混合粉碎、过6号筛搅拌混合均匀后分剂量,每包0.4g.4~12月患儿每次服0.4g,1~2岁每次服0.4~0.8g,2~4岁每次服0.8~1.2g,58岁每次服1.2~1.6g,8~12岁每次服1.6~2.4g,冲服,每日3次 。结果:1天内治愈15例,23天治愈50例,46天治愈26例,未愈者9例,治愈率为91% 。
李氏38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失运型的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43例,年龄2月~3岁 。患儿大便外观为蛋花样或黄绿色泡沫状稀水样便 。镜检以脂肪球为主,重症患儿偶见白细胞,血常规正常治疗:采用参苓白术散:太子参2~6g、白扁豆2~5g、云苓2~5g、白术2~5g、陈皮1~3g、淮山药3~10g、甘草1~3g、莲子3~10g、薏苡仁3~10g、砂仁0.5~1g、桔梗1~3g 。加减变化:兼乳食停滞者加神曲3~10g、焦山楂2~5g、半夏1~3g、炒枳壳2~5g、鸡内金2~5g;兼湿热者加黄芩2~5g、黄连1~2g、藿香2~5g水煎服,每日1剂,加水至没药为止,文火慢煎,滤药液3~150ml,宜频频口服 。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重型腹泻患儿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结果:43例患者均痊愈,用药时间3~10(平均5.5)天 。
【病案举例】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脾虚泄泻医案】1.张某,男,1岁6个月因腹泻、纳呆天于2004年5月16日就诊,患儿10天前食欲不振,有时呕吐胃内容物,继而时有轻微腹痛,腹泻,解大便7~8次/日,呈烂糊状或稀薄水样带有食物残渣,无黏液及脓血臭味,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小便短少,曾喂服保婴丹及阿莫西林干糖浆粉3日,病情无好转 。体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咽不红,双扁桃体肿大,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肠鸣音稍活跃,皮肤弹性稍差 。血常规:白细胞7.2×10,中性粒细胞44%,淋巴细胞56%;大便常规:脂肪球(+)白细胞<2个/HP,红细胞(-) 。舌淡红苔白,指纹色淡红现于风关,中医辨证,证属脾虚泄泻,治宜补脾助运,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6g,炒扁豆6g,茯苓6g,白术6g,炙甘草3g,山药6g,莲子肉6g,薏苡仁6g,砂仁3g,陈皮5g,大枣2枚鸡内金6g,麦芽10g,车前子6g;4剂,1剂/日,水煎服,分2~3次喂服,共服4日,结合捏脊,从长强到大椎来回捏10次,重提脾俞、胃俞,配合补脾土等每天1次,共7日 。7日后患儿精神好转,食欲增加 。大便每日1~2次,大便形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病愈 。362.患儿肖某,女,3月余 。住院号017015.因慢性腹泻1月半于1982年5月18日入院 。入院1月半前,患儿无任何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5~6次,便下如水样,量较多,色黄,时挟黏液或带风泡状,无脓血及特殊臭味,其家长常喂给“土霉素”、“乳酶生”、“婴儿素”等药(量不详),病情未见好转,门诊以“单纯性消化不良”收治 。院时,腹泻次数已增加到每日7~8次,且神疲嗜睡,鼻塞流清涕,微咳,汗出,舌淡,苔白厚腻,指纹淡红 。
大便镜检:WBC(0~3),PBC(0~2)证属泄泻(脾虚湿滞,兼感风寒) 。治以健脾除湿,兼散风寒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淮山药9g,党参、白术、茯苓、扁豆、神曲、麦芽、薏苡仁、内金各6g,防风、杏仁各4g,桔梗、陈皮、甘草各3g服药2剂,症状减轻;守方2剂,症状消失,大便正常 。嘱其出院带药2剂,以巩固疗效 。
按:参苓白术散药性缓和,补而不助邪,利而不伤正,寓泻于补,培土生金 。既健脾又渗湿利水,使小便自利,无大便溏泻之患 。
甘温健脾而不热不燥,滋胃阴而不助湿润肺而不犯寒凉,益血而不滋腻,调理脾胃气机,鼓舞清阳,振奋中气,而无刚燥之弊 。此方切中本证之病机,尤对证虚湿滞之小儿泄泻奏效显着,能收到预期疗效 。因兼感风寒而致咳嗽有痰者,故加防风陈皮以燥湿化痰,外散风寒 。
3.患儿唐某,男,1岁3个月 。门诊号08589.因腹泻3日于1984年12月10日入院 。3日前,因食肉过量,出现腹泻,便下为黄色稀水样,挟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腐臭味,每日4~5次,无黏液脓血 。拖延3日无好转趋势,故住医院治人院就诊时患儿精神疲惫,纳呆,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时有哭闹,尿黄少,舌淡,苔白厚,。
腻,指纹淡红 。证属泄泻(脾虚食滞型),治以健脾除湿,消食导滞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神曲9g,茯苓白术、薏苡仁、淮山药各6g,党参、扁豆、莲子、白芍、陈皮各5g,桔梗、甘草各3g,砂仁2g 。服药2剂后,未见患儿复诊,1周后随访,大便正常,饮食渐增,原方加减2剂善后 。
按:参苓白术散一方重在健脾,次为益气,治病与调理兼顾 。能补虚除湿,行滞调气,暖胃补中,补而不壅,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脾强胃健,升清和降各负其,腐熟运化渐趋正常 。在临床上,其也常加减化裁,如饮食积滞胃肠者,常用本方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等 。由于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所以只要能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及时投药,病情即可迅速好转,达到痊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