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厌食症医案
小儿厌食症指排除其它疾病而以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本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或盲目投以肥甘厚味,或任其所喜,养成偏食习惯,损伤脾胃,久使运化、受纳失职,形成厌食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灵枢脉度篇》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其病在脾 。《幼幼新书》云:“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脾胃健°
运,方能知饥食,食而能化 。”故厌食患儿均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是以临床多采用参苓白术散进行治疗 。
【临床应用】
李淑香、许玉清用外刺四缝穴配合内服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症90例,13并与单用参苓白术散内服12例进行对比观察 。两组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各10g,甘草6g,桔梗、砂仁各5g,陈皮8g 。共为细末,日3次,2~4g次 。兼口渴喜饮,大便千结者,用乌梅1g,火麻仁8g,麦冬8g,煎汤送服上药;兼脐周疼痛、腹胀者用乌梅15g,使君子12g,槟榔10g,煎汤送服上药;兼呕恶欲吐者,用生姜6g,法夏6g,大枣3枚,煎汤送服上药 。治疗组在服上药同时用三棱针针刺患儿两手四缝穴 。治疗组90例中,痊愈7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对照组12例中,痊愈3例,好转8例,无效1例 。
谢康禧14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厌食症70例,并配以针灸治疗,分成两组进行治疗 。临床症见: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正常或不成形或夹有食物残渣 。多容易出汗,烦躁,易患外感 。舌淡红或淡,舌苔白或薄腻 。治疗组: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党参6g、白术6g、云苓10g、山药6g、陈皮6g、苍术5g、麦芽15g、谷芽15g、鸡内金6g、焦山楂6g、神曲6g、甘草4g,以清水400ml慢火煎至100ml分2次/日口服 。针刺四缝穴每3天1次,对照组:口服妈咪爱,2次/日,多酶片2片,3次/日,2组治疗期间均停用中西医其他内外治疗方法 。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其治愈率和好转率均高于妈咪爱和多酶片 。
王氏15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106例,治疗:基本方组成:党参6g,白术(土炒)9g,茯苓6g,木香3g,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6g,谷芽6g,鸡内金(黄研末冲服)6g,陈皮5g,半夏3g,砂仁2g,炒山药6g,甘草(炙)3g,生姜3g加减:脾虚不运者加重党参、焦白术、茯苓、山药的用量;食积完谷不化,大便夹杂未消化食物残渣加重焦三仙、谷芽的用量;脾虚水湿不化,大便溏泻者加炒薏苡仁9g,炒扁豆6g;腹胀者加重木香、砂仁、陈皮的用量;舌苔厚腻,纳谷不香者去山楂,易白术为苍术6g,加厚朴4g;胃阴不足,口千多饮,皮肤干燥,舌苔光剥者去半夏加石斛6g,乌梅3g,玉竹5g、沙参5g、白芍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天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9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7%,治疗时间最短7人,最长1个月 。
梁氏以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几厌食15例,平均4.5岁,发病时间最长6个月,最短半个月 。临床以厌食为主症,伴发育滞后,体重减轻,异食癖等 。治疗:全部使用参苓白术散为主方,个别患儿加维生素AD丸或复合维生素B 。方药: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淮山药20g,莲子20g,薏苡仁20g,砂仁3g,桔梗5g.盗汗加黄芪15g,口渴加沙参、麦冬各0g.日2次水煎服,7日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13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5例,2~3个疗程治愈者7例,3个疗程治愈者3例 。
刘氏以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厌食症98例,病人依临床证候分两型 。脾虚肝旺型:面色少华,腹胀厌食,消化乏力,大便多不成形,舌淡苔白或白腻 。脾虚胃热型:口干喜冷饮,时或盗汗,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数日一行,消瘦厌食,舌质红苔薄黄或舌质白苔黄腻治疗: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炒白术9g,茯苓6g,木香3g,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6g,谷芽6g,鸡内金6g,陈皮5g,半夏3g,砂仁2g,炒山药6g,甘草3g,生姜3g 。方中参术健脾益气;陈皮、茯苓理气燥湿;砂仁、生姜芳香温中,醒脾健胃;谷芽、麦芽养胃舒肝,消食行气;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上药水煎后分多次服用 。结果:痊愈92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96%,治疗时间最短4日,最长20日 。
【病案举例】
1.张某,男,5岁,1999年6月29日就诊 。家长代诉:食欲不振,厌食1年余,食后偶有呕吐,大便溏薄 。症见:面色少华,体虚形瘦,易出汗,苔厚腻,脉濡细 。中医辨证为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胃不思纳 。治以益气健脾,和胃化湿助运投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 。处方:党参6g,茯苓6g,木香3g,焦神曲6g,炒谷、麦芽各6g,鸡内金(冲服)6g,苍术(麸炒)6g,厚朴5g,山药6g,陈皮5g,半夏3g,砂仁3g,薏苡仁(炒)9g扁豆(炒)6g,炙甘草4g,生姜3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剂,诸症减轻,纳食尚好 。
另给西药复合维生素B,食母生,多酶片,每日3次 。二诊时去厚朴,易苍术为焦白术9g 。继服5剂病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饮食正常 。
按: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所需的水谷精微较成人更为迫切,又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不知饥饱,皆可导致脾失健运,胃不思纳,脾胃不和的厌食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阴脏,属湿,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遇湿则困;胃为“水谷之海”,为阳腑,属燥,主受纳,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 。两脏腑燥湿相济,纳运协调,阴阳相合,化生气血精微,滋养全身 。《临证指南医案》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故饮食失调,必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进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 。本例患儿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甚则拒食,面色不华,形体偏瘦,口干不欲饮,稍进食则大便夹杂未消化食物残渣,易出汗,但鲜有积滞之实象,疳证之状,皆为脾运失健的患儿 。病理为脾气虚弱,脾阳失于展化,湿困中州,舌苔多见薄腻或厚腻 。所以在治疗上宜运脾为主,佐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运脾最宜白术(土炒),取其芳香悦脾耳,白术苦温,土炒后性燥,为补脾的第一要药 。故方中重用苍术(炒)为主药,重在健脾燥湿;合陈皮、鸡内金、焦三仙、谷芽消食和中,以增运脾理气之功,健中有消,具有运脾、醒脾之作用;党参、茯苓、炙甘草、山药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以资生化之源,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载“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即是此意;木香、砂仁宽中理气,有“气行则湿化”之意;半夏、生姜和胃燥湿,降逆止呕 。纵观全方有和脾助运,健脾益气之功,正切病机,对证下药,故收效甚良 。
2.张某,男,3岁,1992年5月5日诊自幼人工喂养,平素喜食糖果、巧克力及其他零食,食欲较差近半年来症状加重,不思纳食,甚则拒食,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动则汗出,腹部微膨,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证属脾胃气虚、受纳无权 。
治宜益气健脾,和中开胃 。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淮山药、炒薏苡仁、炒谷芽、炒麦芽各10g,陈皮6g,砂仁3g,焙鸡内金8g,服5剂;并嘱咐忌食零食,药后胃纳增加,大便成形,仍汗多,原方去砂仁,加炙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10g,续服5剂,诸症悉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厌食症医案】按: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易致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常 。本例系人工喂养,长期偏食,致使脾虚失运,胃不受纳,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投以本方健脾益胃,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健脾,脾胃健运则纳食增加,病乃愈 。
推荐阅读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疳积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肺门淋巴结结核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支气管哮喘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小儿肺炎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不孕症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外阴干燥症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子宫全切术后腹泻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宫颈炎医案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乳泣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