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小儿再发性腹痛医案、配方

小儿再发性腹痛
小儿再发性腹痛(RAP)是一种症状突出、体征模糊、病因隐匿的腹部综合征 , 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因小儿脏腑娇嫩 , 形气未充 , 脾胃薄弱 , 经脉未盛 , 易为内、外邪所干扰 , 且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 主要依靠脾胃所吸收饮食营养而资之以为主;其生机蓬勃 , 发育迅速 , 对水谷精微的需求相对较成人更为迫切然小儿脾常不足 , 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全 , 这就形成营养需求大而相对谷气不足的内在矛盾 , 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 , 易造成脾胃功能紊乱而引起腹痛 。小儿再发性腹痛按病因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 。其中器质性再发性腹痛 , 可由多种器质性疾病引起 , 临床上多见于上消化道炎症及消化性溃疡等 , 而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则由心理因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脏感觉高敏感、胃肠动力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所致 。因其反复发作 , 长期持续 , 常规治疗得不到理想疗效 , 使家长和患儿精神紧张及焦虑 , 并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因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效 , 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不和证 。故临床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 , 疗效较为满意 。
【病案举例】
吴氏等应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100例 , 疗效颇佳 。组方为:以四逆散为主方加味:柴胡、白芍、丹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各6~8g(5岁以下6g , 5岁以上8g)、神曲1块、枳壳4g、甘草3g;痛剧者加延胡索6~8g , 胃纳不振者加谷麦芽各6~8g , 呕吐者加姜、半夏6g , 腹泻者加山楂炭6~8g、煨木香3~4g , 便秘者加制大黄5~6g 。每日1剂 , 水煎二汁分2次服 。15天为1个疗程 。本组病例服药时间最短15天 , 最长30天 , 平均18天 。同时对喜食冷品者 , 尽量不吃或少吃冷品 , 对便秘者给予调整饮食结构 。结果:显效77例(77%) , 有效19例(19%) , 无效4例(4%) , 总有效率达96% 。在无效病例中 , 十二指肠溃疡1例 , 胃溃疡1例 , 十二指肠炎1例 , 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 。
钱氏等4应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20例 , 疗效颇佳 。并分别以对照组和治疗组作为对比 , 其中治疗组组方为:柴胡6g , 白芍12g , 枳壳15g , 炙甘草15g , 白术10g , 延胡索10g , 炒谷芽9g;寒凝者加肉桂、干姜各3g;气血不足者加炙黄芪30g , 当归5g;腑实者加生大黄(后下)5g;呕恶者加姜半夏9g , 黄连3g;水煎服 , 每日1剂 。以10天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口服混悬液 。每次0.3~.6mg/kg , 3~4次/天 ,  。 ,  , 
饭前15~30分钟及睡前口服 。腹痛者临时加用颠茄0.05~0.1mg(kg·天)口服;大便不通者 , 加用开塞露临时通便 。结果:治疗组20例中 , 治愈16例(80%) , 有效3例(15%) , 无效1例(5%) , 总有效率95.0% , 其中在治愈和好转的1例中 , 复发2例 , 复发率10.5%;对照组20例中 , 治愈6例(30.0%) , 有效8例(40%) , 无效6例(30%) , 总有效率70.0% , 其中在治愈和好转的14例中 , 复发5例 , 复发率35.7% 。
按:小儿再发性腹痛占小儿腹痛的50%左右 , 最早由 Ap1 Py和Naish提出 , 可在学龄前出现 , 好发年龄为10~12岁 , 好发率为10%~19.2% , 女孩多于男孩 。小儿腹痛病因复杂 , RAP有器质性及功能性之分 , 因此在诊断上只有不符合器质性RAP者 , 方可考虑为功能性RAP , 并须系统密切观察 。四逆散为调和肝脾之祖方 , 寓有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之方意而可化积 , 缓急止痛 , 疏肝健脾 , 并经加味后 , 方中延胡索止痛 , 陈皮行气 , 白术健脾 , 炒谷芽、炒麦芽导滞消积;随症酌加温经通阳之肉桂、千姜 , 攻下之大黄;降逆止呕之半夏 , 清热之黄连 , 组方更为严密 , 收效更佳并经现代药理证明四逆散对自主神经功能有调节作用 , 对平滑肌及心血管作用与方中枳实有关 。白芍、延胡索有明显解痉、镇痛、镇静作用 , 陈皮对肠痉挛有拮抗作用 , 本组资料也表明 , 四逆散加味治疗儿童功能性rAP疗效确切 , 复发率低 ,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闵氏5应用四逆散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22例 , 均获良效 。辨证分型及治疗如下 。
饮食积滞型:有暴饮强食或过食不消化油腻之物的病史 , 临床表现:腹部胀满疼痛 , 拒按纳差 , 嗳腐吞酸 , 时转矢气 , 泻后痛减 , 舌红苔厚腻 , 脉弦滑或舌苔黄厚 。治以疏肝调气 , 消食导滞 。药用:白芍9g , 柴胡、枳实、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苍术、香附各6g , 广陈皮9g , 穿山甲、甘草各3g 。食积化热者加黄连4g , 竹茹6g以清胃热 。
气滞血瘀型:多有情志抑郁或跌仆外伤史 。临床表现:腹部胀闷疼痛 , 走窜不定 , 嗳气则舒 , 或痛处不移 , 拒按 , 舌苔薄白 , 或质暗有瘀点 。脉弦 , 治以疏肝理气 , 活血化瘀 。药用:柴胡、枳壳各6g白芍9g , 炙甘草、延胡索、川芎各6g;偏气滞者加川子、乌药、香附各5g , 偏血瘀者加当归6g , 五灵脂、蒲黄、红花各5g脾胃虚寒型:素体脾胃虚弱 , 食欲不振 。临床表现:腹痛绵绵 , 时作时止 , 喜按喜热 , 食后作胀 , 大便稀溏 , 乏力 , 舌淡白 , 脉沉细 , 治以疏肝健脾 , 温里和中 。药用:白芍、白术各9g , 枳壳、炙甘草、桂枝、党参各6g , 黄芪10g , 若夹食积者 , 加麦芽、神曲、鸡内金各6g , 以健脾消积 。
中焦寒凝型:多有腹部受凉史 。临床表现:腹部冷痛 , 拒按 , 得热痛减 , 遇寒则甚 , 舌苔薄白 , 脉沉紧 。治以温里散寒 , 调气止痛 。
药用:白芍9g , 枳壳、柴胡、炙甘草、当归各6g , 木香、小茴香各3g , 肉桂0.5g(研末冲服) 。煎煮方法:上述药物加水煎沸15分钟 , 滤出药液 。再加水煎15分钟 。两煎药液兑匀 , 分2次服 。日1剂 , 10天为1个疗程 。除上述辨证分型治疗外部分病例可兼见两型症状者 , 可用两型药物加减治疗 , 并根据患儿年龄及临床症状不同加减药物及药量 。
【四逆散加减治小儿再发性腹痛医案、配方】所治疗22例患儿均获效 。其中14例为12个疗程内治愈 , 随访2年未见复发;5例经治2个疗程 。腹痛症状明显好转 , 继服药1个月巩固疗效;3例患儿服中药6剂后临床症状减轻 , 因苦于服中药 , 转为西医儿科治疗 。
按:《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云:“腹痛者 , 因脏腑虚 , 寒冷之气 , 客于肠胃膜原之间 , 结聚不散 , 正气与邪气交争 , 相击故痛 。”《医学启源》谓“白芍药补中焦之药 , 炙甘草为辅 , 治腹中痛 。
如夏月腹痛 , 少加黄芩 。若恶寒腹痛 , 加肉桂一分 , 白芍药二分 , 炙 。 ,  , 
甘草一分半 。此仲景神品药也 。”可见 , 白芍与炙甘草配伍之妙 。柴胡能宣通阳气 , 祛散外邪 , 且能于土中疏理滞气 , 枳实能破气 , 消只、散痞 。诸药配伍应用 , 共奏理脾和中 , 疏肝解郁 , 升清降浊 , 缓急止痛之功 。在此基础上 , 依据不同证型 , 配温中散寒 , 消食导滞 , 补益脾胃之品 , 药对病机 , 故获良效注意小儿腹痛多因脾虚肝郁所致 。如元气壮实 , 有积滞者 , 用枳实病已则去之 。临床多用枳壳代之 。因此 , 对于小儿腹痛应仔细询问病史和全面查体 , 结合西医有关辅助检查 , 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痛 , 以免误诊 。对于诊为功能性腹痛的患儿 , 方可依据临床证候以辨证治疗 。
詹氏等采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复发性腹痛共58例 , 疗效颇佳 。组方为:四逆散加味:柴胡5~10g , 白芍10~20g , 川朴6~10g , 炒枳壳5~10g , 制香附6~10g , 炒延胡索6~10g , 党参1015g , 甘草5g , 蒲公英20~30g 。如呕恶 , 酌加川连、吴茱萸、佛手片、郁金;便秘腹胀、大便干结者 , 酌加莱菔子、制大黄;伤食生冷 , 胃寒作痛可加高良姜、桂枝;胃肠积热加黄芩、姜半夏;7天为1个疗程 , 服药期间忌冷饮 , 避免劳累、情志刺激 。结果:痊愈(服药1周 , 腹痛即止者)25例;好转(服药1周 , 腹痛次数明显减少 , 再服1周 , 腹痛消失)28例;无效(连服3周 , 腹痛仍时有发作者)5例 。总有效率91.4% 。有效病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
按:运用四逆散一方 , 药少量轻 , 不燥不腻 , 不寒不热 , 既能理气导滞 , 又能疏肝解郁 , 达到缓急止痛 , 方中取柴胡疏肝理气为主药 , 配缓急理虚 , 和营止痛的白芍、甘草 , 理气导滞的枳壳 , 再加香附疏肝行气 , 党参益气健脾;延胡索活血散瘀 , 行气止痛;川朴健脾燥湿 , 行气降气 。用以上诸药培其不足 , 制其有余 , 从而使腹痛得以较长时间缓解 。在治疗过程中 , 尚须要求患儿调节饮食 , 忌食冷饮、零食及饮料等 。放松情绪 , 加强体育锻炼 , 以减少复发 , 达到根治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