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加减治新生儿腹胀医案

【越鞠丸加减治新生儿腹胀医案】中医学称之为婴儿腹胀症 。病因实为气失其常度,故郁而成结,壅塞不通使然 。婴儿出生后,一般都在24h内排除胎粪,初呈暗绿色,黏稠而无臭味 。3~4d后逐渐转为婴儿便 。若婴儿出生后没有胎粪排出,或每天仅有少量胎粪排出,持续3~5d尚未排净,就会出现明显的腹胀,并出现呕吐 。腹胀可用温盐水灌肠或肛管排气,排出大量胎粪及气体而缓解 。腹胀缓解后,小儿可以进食 。但1~2d后腹胀又复出现,触摸腹部常出现肠型,叩之则咚咚有声,对于先天畸形如肛门闭锁或肠狭窄、肠闭锁、巨结肠等,古代医家称之为“无谷道”者则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范围 。但如果腹胀明显,伴有频繁呕吐、宝宝精神差、不吃奶、腹壁较硬、发亮、发红,有的可见到小血管显露(医学上称为静脉曲张),可摸到肿块,有的伴有黄疸,解白色大便、血便、柏
油样大便,发热,这些都是疾病的表现,用越鞠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
【病案举例】
梁氏应用越鞠丸治疗新生儿腹胀22例,出生3-5d者10例,出生8~14d者6例出生15~25d者6例 。其中男婴占10例,女婴为12例 。治疗方法:予以越鞠丸加减,药用:苍术2g,香附2g,川芎2g,神曲2g,山栀子3g,木香2g,鸡内金5g,桃仁2g,厚朴2g,白术2g,将上药用清水500ml,煎至200ml,调入适量白蜜,频频喂服,并用市售之百草油少许外涂于脐周腹部,上敷以温毛巾,每次敷上5min左右,每日敷35次治疗结果:显效:经过用该法治疗5d,腹胀消失,无呕吐,每天能排正常婴儿便者15例;有效:经治疗10d腹胀基本消失,但偶有呕吐,每天能有婴儿便者5例;无效:经治疗后腹胀,呕吐无缓解者再转外科确诊为肠闭锁者2例 。
按:越鞠丸又名芎术丸,源于《丹溪心法》,其功能为行气解郁,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所致之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吞酸呕吐,饮食不化等症 。《删补名医方论》谓“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新生儿腹胀症究其因实为气失其常度,故郁而成结,壅塞不通使然 。方用香附以开气郁,苍术以除湿郁,川芎以行血郁,山栀子以消火郁,神曲以消食,再佐以厚朴以除痞胀;鸡内金导滞散结,软坚去积;木香行气止痛;白术健脾宽中除痰结;桃仁则祛瘀散结积、润肠通便;适量之白蜜糖可滋润大肠以助排便导滞 。诸药合用可奏行气解郁、除痞散结、健脾和胃之功 。再加上热敷百草油于脐周以温通行气,有利于气机条达、行气化滞、开痞除满 。内外同治,各擅其能,相得益彰,故腹胀可除,呕吐可止,诸症悉除矣 。用参苓白术散调治以善其后,巩固疗效以杜其复燃,亦为正治之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其生理特点,因此一旦犯病则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其不利的一面,但其“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和活力充沛,随拨随应又是其有利的一面 。
所以决定小儿用药时必须及时、果敢和审慎 。在必须应用药物时,更宜掌握适当的有效剂量,当用则用,但要恰到好处,中病即止新生儿腹胀症是小儿急症,故需当机立断,内服外敷双管齐下,以求速效,争取时间 。随时观察病儿,审时度势 。若不效者,务须急转外科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