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减治心动过速伴房颤医案

【生脉散加减治心动过速伴房颤医案】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肌发生了混乱的不同步收缩 , 失去了原来应有的心房收缩功能 , 同时使心室的跳动失去了规律性 , 变得极不规则而易使心室率增快 。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 , 在成年人中都有发生 , 但在老年人中更为多见 。大部分发生在有病变的心脏中 , 如心肌梗死后 , 心脏瓣膜病变或各种心脏病变以及高血压性心脏病中 。有时某些心外因素 ,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性心脏病 , 心房颤动常是首先表现的症状 , 尤其在老年人中此外 , 胸腔内的各种感染或胸部大手术的围术期 , 在老年人中亦容易发生房颤 。在部分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成年人中亦有发生房颤者 , 称为特发性或孤立性心房颤动 , 它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慢时 , 病人甚至不觉察其存在;心室率快时 , 则有心悸、眩晕、气急等;心室率超过150次/分 , 病人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它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 主要是因为心房无规律的收缩而心室率又极不规则 , 有许多心搏是无效运动 , 严重影响心室充盈 , 使心输出量减少;另外 , 房颤发生后 , 可使心房内血栓形成 , 血栓脱落后可引起动脉栓塞形成严重并发症 。房颤通常分三类:①阵发性房颤 , 一般发作几分钟 , 几小时甚至1~2天 , 一般小于7天 。大多自行转为窦性心律 , 但可反复发作 。②持续性房颤:指房颤发作持续了一周以上 , 但在一年以内 , 尚有可能转复成正常的窦性心律 。③永久性房颤 , 指房颤发作持续了一年以上甚至几年 , 很难转复成正常的窦性心律 。阵发性心动过速 , 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 。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作 , 突然停止 , 每次发作可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 , 或几天 。心率多在每分钟160~20次 。由于发作时异位节律点起源不同 , 可分为房性、交界区或室性 。前两种有时心电图难以鉴别 , 同时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也相仿 , 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本病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 , 以阴虚无以制阳为多见 , 生脉散益气滋阴敛阳 , 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 。
【病案举例】
胡某某 , 男 , 52岁 。1995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诉1993年11月突然自觉心悸、怔忡 , 胸闷异常 , 经某医院急诊查心电图 , 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颤 , 予注射西地兰而缓解 。嗣后经常急诊(每周1~2次不等) 。诊见:心悸 , 胸闷 , 口干 , 脘腹饱胀 , 纳呆 , 夜寐不安 , 精神萎靡 。血检:抗链“”200U , 血沉35mm/h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肝炎病史 。苔厚腻 , 脉细数 。证属心阴不足 , 心神失宁 , 脾胃不和 。治拟补养心阴 , 和胃安神处方:丹参、川百合、北秫米各12g , 半夏、赤苓、娑罗子、麦冬各9g , 五味子、炙甘草各6g , 大枣7枚 , 苏子、龙骨、牡蛎、淮小麦各30g上方出入用药20剂后 , 房颤逐渐好转乃至消失 , 胃纳亦启 , 但仍胸闷 , 气短 , 胸膺部偶有痛感 , 并有内痔突出 , 舌红、苔薄 , 脉细上方丹参改太子参 , 去秫米、百合、赤苓、娑罗子 , 加升麻6g、槐角12g , 景天三七15g , 万年青根、茶树根各30g 。服药3周来 , 房颤未发 , 诸症均有改善 , 再拟养心益气 , 疏肝和胃 。药用五味子、升麻、八月札各6g , 太子参15g , 丹参、麦冬、娑罗子、沉香曲、川楝子、郁金、谷芽、麦芽各9g , 槐角12g , 万年青根30g 。经前后一个半月治疗 , 房颤症状消失 , 病情稳定 , 偶而前来复诊仍以原方随证加减 , 巩固疗效 。
按:本例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颤 , 大致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 , 系由心气亏虚、心阴不足所致 , 故以生脉散益气养阴 , 甘麦大枣汤缓急润燥 , 养心宁神作为主药 , 其中“人参”一味以丹参或太子参代用 , 以防益气太过 , 且丹参另具养血、安神、活血之功 。另据病情 , 酌用半夏、秫米健脾燥湿 , 和胃安神 , 苏子、娑罗子疏肝理气宽中 , 赤苓利湿 。因本例的心悸、怔忡均是心气不足的征象 , 故始终未用附子、干姜一类温药 , 以免伤阴劫液 , 而是选用了万年青根(有类似地高辛的药理作用)、茶树根(类似氨茶碱的药理作用) , 达到强心而不伤阴的目的 。至于升麻、槐角 , 则专为治“痔疮”而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