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治胃炎医案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据临床发病的缓急,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多数患者表现为胃部的胀满、疼痛,并可见嗳气、胃纳差、饭后疼痛加重、恶心、嘈杂不适等症状,本病分属于中医的“痞”、“痞胀”、“胃脘痛”等多种病证范畴 。
【临床应用】
1.秦有明等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慢性胃炎120例 。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26年;浅表性胃炎3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萎缩性胃炎35例;肝胃气滞型28例,寒邪犯胃型13例,胃热炽盛型15例,食滞胃肠型9例,瘀阻胃络型18例,胃阴亏虚型16例,脾胃虚寒型21例 。基本方药:柴胡、郁金、延胡索各12g、白芍30g·炙黄芪、党参、蒲公英各15g,法半夏、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各10g 。随症加减:肝胃气滞型加香附、乌药各10g;寒邪犯胃型加香附10g,高良姜6g;胃热炽盛型加黄连、黄芩各6g;食滞胃肠型加鸡内金、炒莱菔子各12g:瘀阻胃络型加丹参、五灵脂各12g;胃阴亏虚型加百合、麦冬各15g脾胃虚寒型去蒲公英,加吴茱萸、高良姜各5g.用法:每日水煎1剂,分3次服、30天为1疗程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治疗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78例,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好转)36例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6例 。总有效率95.0%
2.王士福以桂枝汤去甘草加吴茱萸10g、柴胡10g,治疗肝失疏泄,横逆犯胃的胃脘痛患者 。连服7剂,胃脘胀痛、两胁支满及大便不利等肝脾不和症状豁然如失,每于临床辨证准确之后投以此方,均获良效 。
【病案举例】
1.梁某,女,38岁,工人,住院号78474.因上腹胀满疼痛半年入院,症见胃脘胀痛、喜按、堵闷不适、气、纳差、倦怠乏力、口渴而喜热饮、舌淡黯苔白、脉涩弱 。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活检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伴有渗出物及少数出血点 。组织学检查伴有肠腺上皮化生 。提示为(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腺上皮化生(轻度) 。本案患者因中阳虚寒,脾胃失调,气不化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气虚日久,瘀血日着,局部血流障碍则可出现出血点,胃黏膜腺体完全或部分消失,隐窝上皮细胞为杯状细胞或纹状缘的肠型细胞所代替 。由于供血不足,影响局部组织代谢,致溃疡长期不愈 。桂枝汤既可温中补虚,又能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充血、出血点的吸收以及肠腺上皮化生之消退,以桂枝汤原方治疗,连服6周(1个疗程)、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及活检证实肠上皮化生消失康复出院 。
2.陈某,男,42岁 。近10个月来胃脘隐痛,遇天气变化或进食冷食疼痛加重,纳差,腹胀,四肢欠温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滑,脉细弱 。曾做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 。此病乃中气虚寒,不得温煦所致胃脘拘急疼痛 。脾胃不健,则营卫不和,辨证为中焦虚寒,营卫不调 。治以温中散寒,和营止痛 。处方:桂枝9g,白芍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大枣5枚,蜂蜜30g(冲) 。服5剂疼痛减轻,纳差、腹胀、无力亦减,上方继服10剂,诸症尚愈,后香砂六君助养中气,以固其疗效 。
3.胡某,女,39岁,工人 。胃脘疼痛已10余年,时作时辍,近因恼怒而加剧,经治半月未见好转 。症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嗳气频频,时有泛吐酸水,大便不调,时干时溏,舌淡红,苔白,脉沉弱 。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部糜烂;肝胆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为肝气犯胃 。治以疏肝和胃 。
处方:川桂枝、天仙藤各9g,炒白芍、制苍术、枳壳、制半夏各15g,孩儿参、蒲公英、生葛根、海螵蛸各30g,吴茱萸3g7剂后疼痛止,其他症状均有改善 。续进7剂,平复如初 。授予香砂六君子、逍遥丸善后 。半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
【桂枝汤加减治胃炎医案】2.     张某,男,56岁,干部 。胃脘疼痛阵发已2月余,心烦易怒,口苦而干,并有嗳气,嘈杂时作,泛吐酸水,大便干结,脉弦数,舌红,苔黄腻 。胃镜检查系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部糜烂、萎缩、胆汁反流;肝胆B超示肝囊肿、胆囊壁毛糙 。辨证为气郁化火 。治以清肝泄火 。处方:川桂枝、天仙藤、川楝子各9g,炒白芍、枳壳、海蛸各15g,生甘草6g,吴茱萸3g,蒲公英、生葛根、孩儿参各30g.7剂后疼痛缓解,大便通调 。续用原方进退,调治月余而收全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