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 同时也是人类目前到达的最远地外天体 。 可以说 ,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史 , 同时也是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 对于宇宙空间的探测 , 肯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地球上进行观测和研究 , 这就需要在地球以外的空间或者天体上 , 建造一个能够长期容纳航天员甚至未来人类移民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场所 , 而空间站则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
从本世纪初开始 , 国际上的一些航天大国 , 纷纷投入到这场太空领域的竞争与合作进程中 。 前有2010年正式开建的国际空间站 , 后有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建造计划 , 目前在地球表面以外 , 也只有两个可以称得上空间站的太空设施在地球轨道上运行 。
虽然美国刻意延长了退役年限直至2030年 , 但是随着国际空间站运行时间的逐渐拉长 , 设备老化和故障问题频出 , 运行效率早已大不如前 。 而目前 , 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管理方还没有后续的空间站建造计划 , 所以在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后 , 人类或许只有我国天宫空间站这一个太空大型设施了 。
月球作为人类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成功登陆的天体 , 势必会成为今后人类进行深空探测的前哨站和前沿阵地 , 那么 , 为什么到目前为止 , 没有国家在月球上建造空间站这样的大型天文观测和研究平台呢?
首先 , 我们目前的火箭推力还不够 。上世纪70年代 , 美国以“土星五号”火箭为动力 , 成功将6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 。 “土星五号”火箭高110多米 , 比30层的大楼还高 , 它的前两级火箭都由5个发动机提供动力 , 在发射时可以产生大约750万磅的推力 。 虽然距离人类登月已经过去50多年的时间 , 但是“土星五号”的运载能力 , 到如今也没有被突破 , 它仍然是人类航天史上规模最大、动力最强、运载能力最高的火箭 。
不过 , 当时人类登月所处的时期 , 正是美苏争霸的白热化阶段 , 为了争夺太空探索的主导权从而获得更绝对的话语权 , 前苏联和美国不惜一切代价 , 耗费了大量资源、能源和人力成本 , 即使在很多技术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 , 就实施了相应的太空探测活动 , 像载人登月的实施 , 也仅仅局部实验了两次而已 , 其他一些太空探测活动 , 根本没有进行任何严密的论证和充分的实践检验就“上马” , 因此那个时期出问题的甚至失败的探测活动也比较多 。
“美苏争霸”结束以后 , 这种主导性的、相互制约性的竞争强度明显下降 , 以至于美国和其他太空大国 , 没有必要再投入这么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来进行这场“没有尽头”的“无烟战” , 于是“土星五号”在完成历史使命后 , 就不再继续生产了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原本“土星五号”所采用的技术、应用的材料等也都日渐“落伍” 。 现在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在内的航天大国 , 在发射火箭上 , 既要追求大推力 , 同时更要追求高性价比和高安全性 , 而这个过程 , 要达到人类再次圆满地完成登月的目标 , 无疑还有一定的差距 。
其次 , 建造物资的运输成本问题 。在月球上建空间站 , 与在地球轨道上空400公里左右建造大有不同 。 在地面上空400公里处 , 我们既可以通过若干次的火箭发射 , 将空间站“半成品”很快运送到那里 , 然后高效地在那里组装 , 同时也能够随时派遣航天飞机和宇航员上去驻守和维护 。
而月球距离地球平均有38万公里 , 仅从时间上看 , 目前的运载火箭到达那里并顺利着陆就需要3天多的时间 。 而且随着飞行时间的拉长 , 所需的燃料数量、运载火箭的运力就将成倍地增长 。 如果运载火箭载人的话 , 那么还必须留有足够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空间 , 运输成本也将大幅提升 。 在现有火箭运载能力以及空间有限的情况下 , 就不得不采取增加发射次数的方式来进行 , 无疑又拉高了综合成本 , 同时在地球大气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也将大幅提高 。
推荐阅读
- 永生是否是一种酷刑,为什么?
- 未来人类有可能会面临“两大灾难”?需要重视起来,绝对不是瞎说
- 狭义相对论的奠基人,即使没有爱因斯坦,他很快也会提出相对论!
- 杜霍夫利诺夫爆料!美生物实验室:在研究“中国人数据”
- 韦伯望远镜需要怎样的环境,它是如何工作的,为何要在拉格朗日点
- 转基因益生菌保护肠道微生物群,并降低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可能性?
- 科学家发布惊人理论:宇宙或许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真是活的?
- 太阳系,存在过另一颗恒星?第二个太阳和九号行星也许真实存在
- 困扰人类多年的问题:宇宙之外是什么?科学家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