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三 )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 , 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 , 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2021年12月9日 , 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天宫空间站为广大中国青少年讲授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 他们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 , 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 , 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 授课期间 , 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的学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 “我们也能在太空中看到地球了”“太空里的实验真是太有趣了”“长大以后 , 我也要去探索太空”……“天宫课堂”激发出孩子们对宇宙的向往 。

据了解 , 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完成6次发射任务 , 实施“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同“天和”核心舱的在轨对接 , 实现全面建成天宫空间站 。 相较美俄 , 中国的空间站起步较晚 , 但有后发技术优势 。 周建平表示 , 中国大型空间站建造能力处于国际前列 。 一方面是技术新 , 例如“天宫”空间站能源系统光电转化效率超过30% , 供电能力更强 。 另一方面是建造保障强 , “天和”核心舱保障技术完全靠自力更生研发而成 , 让空间站的经济性更加突出 。 4月16日 , 在天宫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三号”3位航天员顺利重返地球家园 , 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 。

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取得的成就 , 是中国航天人不懈追求、辛苦付出的结晶 。 2016年3月8日 , 中国政府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 在首个“航天日” , 习近平指出 , “探索浩瀚宇宙 , 发展航天事业 , 建设航天强国 , 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 ”

文:沈晓宁
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