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4月16日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左至右)安全顺利出舱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自古以来 , 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充满着美好想象 , 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日月星辰的梦想 。 1390年 , 明代的万户坐在自制的火箭飞车上 , 将自己升上了半空 。 不幸的是 , 由于火箭爆炸 , 万户献出了生命 。 为了纪念万户勇于探索实践火箭飞天的精神 , 后人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
万户做出了中国人追求“航天梦”的第一次尝试 , 但中国航天事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则始于1956年10月8日 , 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 这一具有历史性的日子 , 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航天征程 。
奔向太空的“长征” 运载火箭是人类步入太空的主要载具 , 中国研制运载火箭始于1965年 。 当1970年4月24日 ,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轨道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 “长征一号”火箭的横空出世 , 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时代的到来 。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 “长征”家族已从“长征一号”发展到“长征十一号” , 在400多次的发射中成功完成了输送卫星、载人航天、组建空间站等任务 , 成为中国驶向宇宙的“直通车” , 在国际航天领域饱受赞誉 。
细数“长征”家族的成员 , 它们可谓各负盛名 。 “长征一号”开创了中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的先河 。 “长征二号”是目前中国唯一用于载人航天的火箭型号 。 “长征三号”以100%的发射成功率被授予“金牌火箭”的称号 。 “长征四号”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 “长征五号”体型最大、运载能力最强 , 人称“胖五” , 而且因为它使用无毒无污染的冷藏液氧液氢燃料 , 又被称为“冰箭” 。 “长征六号”填补了中国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的技术空白 。 “长征七号”正在成为中国运载火箭的主力军 , 逐步承担起80%左右的发射任务 。 2022年2月27日 , 中国创下用一枚火箭将22颗卫星送入不同轨道的最高纪录 , 实现这一壮举的就是“长征八号” 。 “长征九号”是匹“千里马” , 它的任务是走向深空 。 “长征十一号”虽是“小个子” , 但它的发射准备期由“月”缩短到“小时” , 并可以在地面或海面发射 , 大大提升中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 。
伴随“长征”家族的壮大和多样化 , 中国探索太空的长征之路也将越走越远 。
“北斗”组网为全球导航 随着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进入轨道 , 耗时20多年构建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建成 。
“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 用户都可以得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服务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道 。
“北斗”系统组网按照“三步走”战略 , 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 , 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系统 , 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的“北斗三号”系统 , 则标志它进入服务全球的时代 。 “北斗”系统创新采用在三种轨道组合55颗卫星 , 以最少卫星数量实现区域服务 。 尤其在亚太地区 , 用户能同时享用到中、高轨道导航卫星服务 , 在多层立交城市、峡谷、树木遮蔽的环境下仍可获得连续导航 。
杨长风表示 , “北斗三号”取得的成功尤为不易 ,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 , 依靠400多家参研参建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的齐心协力 , 才使得该项任务圆满完成 。
推荐阅读
- 回顾神舟十三号的太空之旅
- 肿瘤,一年内复发和三年内复发有什么区别?
- 同样是脊椎动物,为何不同动物的脚趾数量天差地别?
- 世界4大“怪人”未解之谜,它到底来自什么地方?一个比一个神秘
-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南非可以合法狩猎狮子
- 出差太空,返回地球,王亚平发第一条朋友圈
- 2元新币本周发行,空间站纪念币确定时间?航天钞正在回暖
- “回到地球感觉真好”,女航天员发朋友圈,调皮之中吐露一个细节
- 陈根:顺利返回的航天员,带来了中国空间站的全面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