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航天员中 , 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都执行过飞天任务 , 并且都还在役 , 四次备份的航天员邓清明能否圆梦呢?
第二批航天员中 , 刘洋、王亚平、陈冬、汤洪波、叶光富、蔡旭哲、张陆在役 , 其中王亚平、叶光富、汤洪波刚刚才执行完神十二、十三的任务 , 而刘洋、陈冬曾经执行过飞天任务 , 蔡旭哲、张陆很有可能参加后续任务 。
而实际上我国的第三批航天员也已经选拔完成 , 其中有从飞行员选拔的航天员 , 也有专门培养的载荷科学家 , 一直在训练着 。
根据“老带新”的惯例 , 老一辈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刘洋、陈冬等都是热门人选 , 其中景海鹏已经执行了三次任务 , 这次如果担当中流砥柱的指令长也在意料之中 。
如果需要男女航天员的话 , 中国首位执行太空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也是最佳人选 。 而新人方面 , 蔡旭哲和张陆 , 以及多次备份的邓清明都有可能 。
目前第三批航天员名单还没有公布 , 空间站进入建设的热潮 , “梦天”和“问天”实验舱也会陆续对接 , 这就需要航天员和专职的载荷科学家一同前往 , 也许会有更多的新面孔为大家熟知 。
当然 , 究竟谁会是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乘组成员 , 都是动态评估的 , 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 一切消息以载人航天办公室发布为准 。
随着神舟十四、十五任务开启 , 中国空间站将会迎来在轨“交接班” , 人数最多时可达6个人 , 目前三个睡眠舱就有可能变成了“上下铺” , 空间站也会进入常态化实验阶段 。 伴随着新一代飞船的使用 , 快速更多人往返将成为日常太空生活的一部分 。
就在神舟十三号乘组打扫卫生 , 收拾回家的时候 , 空间站迎来了无人值守模式 , 那么这时候空间站如何运行?遇到突发状况如何保障安全的呢?
空间站无人驻守阶段 , 安全问题如何防范?首先 , 神舟十三号下班时 , 已经打扫干净 , 收拾妥当 , 他们离开后 , 天和核心舱进入无人模式 , 灯光、温度、新风等系统都会进行切换 , 一方面节约能源 , 另一方面由飞船自动按照既定轨道驾驶 , 而负责任务的大后方一直都在保障运行 , 任何情况 , 北京飞控中心都会说出“北京明白” , 并且按照既定飞行程序执行任务 。
其次 , 我国最近对外已经正式公布了空间站的飞行轨道数据 , 这实际上是对全世界宣告:“我在这 , 你别过来” 。 同时我们也会加强空间环境、空间目标碰撞的预警 , 以便于提前准备避险措施 。
最后 , 我们“双备份”模式下 , 可以随时应急发射 , 快速实现有人状态的切换 。 并且在庞大并且完善的测控网络的支持下 , 不但能够进行紧急避险措施 , 还能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运行和处置 。
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太空垃圾或太空风暴等非人为因素 , 飞船自行调节 , 就能避险;而真的有人为因素进行破坏 , 依靠测控网和快速反应的火箭系统 , 我们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拦截或者处置 。
正如国外网友所说的:中国航天 , 越封锁越强大 。
总结其实 , 从“921工程”开始建立之初 , 我国就全面规划了各体系的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 空间站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 我国以独立自主的技术 , 完成了空间站的全部建设任务规划 , 也必将成为太空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太空 。
假如有一天 , 中国人在空间站、月球种上了菜 , 也千万别奇怪 , 因为我们的科学家实际上已经研究了13年之多 , 大家想到的和没想到的 , 在我们伟大的航天工作者手中 , 悄然变成了现实 。
推荐阅读
- 神舟十三号返回时间8小时,俄罗斯联盟号只需4小时,有差距吗?
- 鲜为人知的大才,折服爱因斯坦,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起点的创造者
- 黑洞,或有慈父的情怀?
- 太阳系被宇宙泡泡和外界“隔离”?科学家提出一项关键证据
- 恒星诞生于大爆炸后大约两亿年,引力将它们吸引到一起,构成星系
- 神舟13号返程进入倒计时,为何不敢给出准确的时间?影响因素太多
- 脑洞下!假如宇宙开始收缩,会如何?
- 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肝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历史22年,中国天眼FAST研制成功,被称为世界最大“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