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2022临沧深度茶山行丨冰岛现状、昔归藤条、曼岗石生和神秘的绿水塘( 四 )


昔归名气大 , 在临沧仅次于冰岛 , 是名副其实的临沧茶顶流 。
昔归茶 , 自己喝过几次 , 印象也深刻 , 也想实地去看一下 , 只有自己到过的茶园 , 自己才心里有数 。
昔归茶 , 让我印象深刻 。
我们4月6日到昔归的时候 , 好多古树都还没开始采摘 。 阮哥和我说 , 他们忙麓山茶园里的古树 , 要差不多要再等一个星期左右才能采摘 。 昔归茶在所有一线的名山头中 , 应该最晚 。

邦东古茶园标识 , 云仝普洱提供
这么晚的采摘时间 , 确实让人好奇 , 于是请教阮哥 , 他觉得是年积温不够的原因 。 昔归虽然海拔低(用手机测江面附近海拔为799.9米 , 资料上一般写740米 , 两者有一定的误差) , 但纬度较高 , 且海拔落差较大 , 冬季多雾 , 年积温就比其他茶区少一些 , 春季发芽的时间就会晚一些 。
在昔归 , 在阮哥的指导下 , 认真观察了忙麓山古茶树的特点:叶薄、柳叶状、边缘锯齿明显、茶叶后背绒毛较少、持嫩性一般 。

昔归茶 , 邦麓茶叶供图
叶片较薄 , 对初制加工的要求较高 , 炒制过程中易碎、易糊 。 持嫩性一般 , 则导致鲜叶的叶间距较大 , 梗较多 , 另外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芽头 。 背后有无绒毛是判别或者鉴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重要特征 , 从个人观察来看 , 昔归茶不是无毛 , 而有细微的绒毛 , 但不是很明显 。

茶树、采茶人与远山 , 云仝普洱供图
据阮哥介绍 , 传统的昔归茶 , 都用藤条茶采法 , 品质卓绝 。 但由于产量低 , 现在很少采用 , 虽然在忙麓山的古茶园中也有少量留存 , 但已经不是昔归茶区中主流管养模式 。
一山一水造就一味茶 , 昔归也是这样 , 在奔腾的澜沧江和巍巍的邦东大雪山的共同作用下 , 昔归茶味道独特 , 独步临沧 。

从古茶园远眺昔归大桥 , 云仝普洱供图
关于昔归茶的历史 , 只有“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 , 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 , 蛮鹿茶色味之佳 , 超过其他产茶区”的记述 , 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缅宁县志》 , 这个时间段也和云南大规模种茶历史吻合 。

昔归古茶园土壤 , 苏奎供图
云南多数茶山大规模种植茶树 , 也基本就是在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 邦东茶区的茶树大概率引种自勐库 , 但因生长环境的不同 , 茶树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形成了独特的昔归茶 。
2021年 , 因为墨江到临沧的高速全线贯通 , 价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在往年的基础上 , 涨了差不多一倍 。 今年因疫情的缘故 , 茶价有所回落 , 但依旧值得期待 。
叁·曼岗
邦东:好茶园与烂路
第二次去昔归 , 则是奔着曼岗石生茶去的 。
石生茶 , 茶树生在石头中间而得名 , 也被称为石介茶、云南岩茶 。
去邦东的路 , 实在难走 , 有多实在 , 跟朋友吐槽 , 这是我在茶山上走过的最难走的路 , 更何况主路还是国道 。 但是邦东的茶 , 却让我很惊喜 , 个人觉得里面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
中华茶友会团队在为智德鸿昌操刀的“云南石生茶王开采活动” , 自己也有幸受邀到现场参观学习 , 见证这一历史现场 。


与杨凯老师及中华茶友会团队在云南石生茶王树前合影
自己也去过些茶山 , 也见过些大茶树 , 但是像这棵石生茶王树这么大的 , 还是少见 。
中华茶友会的刀哥现场抓兵 , 让我分享关于茶王树的一些思考 。
茶王树对拉动当地的茶山经济很有效 , 包括老班章破圈和天价茶王树也分不开关系 , 冰岛茶也是 。 茶王树 , 对区域性茶品的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以茶王树的形式 , 让更多人关注到云南有潜力的茶山 。 当然茶王树也需要做好保护、合理利用 , 毕竟落水洞茶王树枯死、老班章茶王树奄奄一息也是事实 。 智德鸿昌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 , 做到了利用与保护平衡 , 不过度采摘 , 同时对茶王树进行合理养护 。
见证完“云南石生茶王”开采之后 , 又参观了曼岗几处石生茶园 。

相生 , 模特:邹歆芸 , 摄影:杨凯在中华茶友会方一知老师带领下 , 去看了智德鸿昌“卧龙”、“凤鸣”两款茶的核心原料基地 。
在两块三层楼高的巨石间 , 长着的一棵棵古茶树 , 让人马上就想到了《茶经》 。 “其地 , 上者生烂石 , 中者生砾壤 , 下者生黄土” , 石生好茶 , 与陆羽千古知音 。


石生茶与石生茶园 , 中华茶友会供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