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兽 | 我们如此相似又不同


寄生兽 | 我们如此相似又不同


文章图片


第一次接触『寄生兽』时还是小学生 。 从同学的漫画杂志里看到动画开场的那幕:男子的头突然裂开 , 像章鱼伸开触角 , 「嘎吱」一声咬掉了毫无防备的妻子的头 。 我的『寄生兽』漫画之旅戛然而止\uD83D\uDE05现在过了惧怕的年纪 , 终于以看动画的形式完成之前未尽的旅程 。
鉴于有经典的完整原作支撑 , 虽然是半年番的长度 , 却没有敷衍差事的日常篇 。 故事一直集中在主线推进上 , 节奏颇紧凑 。 寄生兽一方的右、田宫良子(田村玲子)、后藤 , 人类一方的泉新一、君岛加奈都是塑造得很成功的角色 。 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作者岩明均对生命、对人类所做的思考之上
悬疑恐怖类作品大多为了惊悚而惊悚 。 本作中的「怪物」—— 寄生兽 , 乍一看很惊人 , 但不流于形式 。 细想之下具有奇妙的合理性 。
从板栗果一样的硬壳中诞生的寄生兽是体如蠕虫的生物 。 其腔肠类外形从人类的常识来讲是非常原始、低等的 。 它有很强的本能 , 知道应该选什么样的宿主(即人类) , 也很明确要寄生在什么部位(即大脑) 。 天然得知道要选择指挥万物之灵长的司令台 , 听起来真是聪明的不可思议 。 其实现实中很多寄生生物的生存方式也非常具有针对性 。 比方说下图开很漂亮的树冠其实来自于寄生植物鹦鹉花(parrot flower) , 专门在桑树、槐树的茎上扎根 。 它的近亲、在西方文化里具有重要意义的槲寄生 , 就比较不挑食 , 可以寄生许多树种 。
寄生生物之外更大的寄生族群是病毒 。 专门针对人的病毒有天花、麻疹等等 。 如果我们能肉眼看见这些小灾星侵蚀破坏细胞的过程 , 恐怕会跟看到寄生兽一样吓到两眼翻白 。 寄生兽只是恰好选择了人类 , (至少在初级阶段)把人当作主食而已 。 作为思考的第一步 , 『寄生兽』首先抛出的是生物的共性 。
比如进食「只是为了吃 , 那是生物的必然行为 。 」
再比如利己准则 。 对新一担忧很多人会被寄生兽杀害表示不解「我只懂爱惜自己的生命 , 其他的事 , 我是不会管的 。 」新一想要曝光人群中行走着只是了人皮的野兽 。 威胁他「你如果作出危害到我的事 , 我会全力阻止 。 你的命我会保护 , 不过我也能让你少只耳朵什么的 。 」
其他的共性还包括能散发出本物种所特有的信号 , 也能感知危险 。 寄生兽以特定的电波告知同类自己的位置 , 最大感知范围是300米 。 绝大多数情况下 , 这个电波传递的是杀意 。 如果个体有意向交流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定位同伴 , 通过宿主的嘴巴传递信息 。 就好比兽类去蹭树干或者撒尿 , 用气味标示自己的领地或者呼唤异性;蝙蝠用特征信号告知彼此 , 避免交通事故 。 虽说是为了故事发展设定的 , 却很能反应作者的认真态度与功力 。 作品后半段 , 善于观察总结的田村玲子还发现人类幼体对「恶意」敏感度比成熟体高 , 也是与情节融合很好的的巧妙细节 。

正在进行分裂测试
有共性为基础 , 『寄生兽』着力要探讨的其实是生物间 , 或者说是个体间的不同 。
寄生兽刚刚破壳附生的时候 ,全力求生存的它们将利己理性发挥到极致 。 但很快或出于宿主、环境的影响 , 其本性所致 , 发展出各自的性格 。 好奇心旺盛、敏而好学、勤于实践 。 从新一那里听说新名词「恶魔」 , 立刻就去查字典 , 据理力争 。 不需要战斗的清醒时刻 , 它常常读书看报、从各种媒介搜索吸收资讯 。 因为说话风格与通过看电视学会人话的夏巴不同 , 还被夸奖「说话用词很讲究」学习之余 , 也对自己能以何种姿态存活进行各种试验 。 这些品格是宿主新一所不具备的 , 所以是它原本的个性 。
田村玲子是作品中另一只思考达「兽」 , 如果来场寄生兽大逃杀的话 , 它恐怕会是最后的赢家 。 因为觉得右和新一的融合有趣 , 特意选择对主角组进行观察日记 。 但它的个性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