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前考古人:打开“人之初”的秘密之盒( 二 )


“最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 , 旧石器考古一直采用‘漫掘法’ , 像挖土豆一样 , 把文化遗物挖出来、取走 , 但地层、位置等信息丢失了 。 1990年 , 经国务院批准 , 泥河湾盆地实施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对外合作考古项目 , 主要跟美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 引进了国际普遍应用的‘水平层发掘法’ , 它让出土遗物有了相对精确的空间信息 , 为之后研究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地层位置信息 。 ”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研究院院长谢飞说 , 这对中国旧石器考古意义重大 。
“开盲盒”的乐趣
考古是一门极为注重实践的学科 , 野外考古在大众的认知里首先是艰苦 , 而在考古人看来 , 其中却颇有“开盲盒”的乐趣 。
崔英杰原本准备在邓槽沟梁遗址开一个史前核心聚落遗址 , 却惊喜地开出了“河北史前第一城” 。
崇礼邓槽沟梁遗址的调查始于2015年 , 初步判定是一个史前聚落 , 面积大约50万平方米 , 被一条冲沟隔成南北两区 。
“遗址附近叫‘边墙洼’ , 附近有很多石护坡 , 而且石头多 , 在遗址边界附近还发现了壕沟 , 于是就开始往‘城’的方向考虑 , 有意识寻找城墙 。 ”崔英杰说 。
大胆假设 , 小心求证 。 转机出现在2017年 。
考古队发掘出一片土质密实、大小交错、成排分布的遗迹 。 是不是夯筑的?是墙体还是墓地?
通过对一个块状堆积的解剖 , 一个重要线索出现了——边上有版筑时木板的痕迹 , 每层的表面上有稀疏的夯窝 , 这都是古代版块夯筑法才会留下的典型现象 。
“每个长方形条块都是一个夯土版块 , 遗址东边边界的剖面也是版筑夯土层 , 一定是城墙!”崔英杰兴奋地拍大腿 。
但即使内心笃定 , 崔英杰并没有对外发布 , 因为还要继续完善“证据链” 。 直到2019年 , 通过对城墙进一步的调查发掘 , 最终探到依山势而建的城圈 , 它外有壕沟做护城河 , 内有高等建筑遗留的夯土台基 , 这都符合北方史前城的特点 。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 ”崔英杰说 。 2019年 , 公众知晓了这座距今4000年的“河北史前第一城” 。
考古人需要能够“想到”的洞察力 , 但很多时候 , 预想落空、没有收获才是常态 。
在2017年开始下马碑遗址发掘前 , 王法岗在马圈沟遗址中的鱼嘴沟1号地点发掘了整整1年 。
“切开了面积五六十平方米、高25米的山体 , 但只发现了几件石器 , 几乎算是白挖了 , 显然是没有挖到核心区 。 ”王法岗话语中至今带着不甘心 。
惊喜不常有 , 而工作要继续做 , 这是考古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
与下马碑遗址同时期发掘的 , 还有蔚县三关村另外两个地点 , 南台子和西沙河 。
王法岗首先带队发掘了南台子地点 , 但一个多月的发掘收获寥寥 。 而相隔不远西沙河地点另一支考古队干得热火朝天 , 每天都有大量石器、化石出土 。
“王队长 , 咱别挖了 , 白费功夫 , 去那边和他们一起挖吧 。 ”招募的民工们一次次给王法岗敲边鼓 。
但是 , 执着是考古人的必修课 。 考古队一直将南台子地点挖掘到不再有零星文化遗物出现才停下 , 但收获依然甚少 。
之后王法岗带队开始发掘下马碑地点 。 有了南台子的教训 , 考古队只尝试性地开了12平方米的探坑 。 “发掘开始阶段也很波折 , 不断有零星石制品出现 , 但一直没有核心密集迹象出现 , 我以为又是一个‘南台子’ 。 ”王法岗说 。
秋去冬来 , 大地开始上冻 , 12平方米的发掘面 , 已经挖下去接近3米 , 就在考古队即将准备收工时 , 密集遗物的迹象出现了 。
“继续向下挖 , 整体揭露这个活动面!”王法岗兴奋起来 。
没想到 , 再向下5厘米 , 考古队就开出一个稀有的考古“盲盒”——罕见的原位埋藏的古人类颜料加工遗迹 。
另一种情况 , 方向也对了 , 收获也有了 , 又往往意味着更长的战线和更庞杂的工作量 。
阳原石沟遗址 , 距今160万—110万年 。 考古发掘从2013年开始 , 调查发掘持续了已近十年 。
3月10日 , 河北师范大学 , 石器分析实验室 。
这里存放着石沟遗址出土标本 , 包括石器、动物化石和自然砾石 。 每一块标本都标注着唯一的编号、出土时的最高点、指北箭头 。
石器、动物化石有研究价值 , 为什么自然砾石也带回来?
“旧石器考古 , 讲求全方位信息提取 , 自然砾石虽然不直接和人类发生关系 , 但石块的排布、走向可以反映自然环境 , 比如根据砾石长轴走向可以大致判断河流的流向 , 根据石头粒径的大小可以复原水流的速度 。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石沟遗址领队赵海龙解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