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今的美国航天界 , 私营公司的表现似乎比NASA更为抢眼 , SpaceX的可回收火箭、龙飞船、星舰 , 山脉公司的迷你航天飞机、蓝色起源的亚轨道飞船 , 还有毕罗格的充气空间站 , 可谓是百花齐放 。 反观我国的民企 , 似乎都沉醉在菜市场里 , 连抬头看一看天都不愿意 。 说到中美的航天 , 很多人肯定有这样的印象 , 但是你错了 , 中国也有很多出色的民营航天公司 , 比如江苏南通的深蓝航天 , 最近它的“星云”M1试验火箭 , 就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次液体火箭公里级垂直起飞和回收试验 。
星云M1公里级试飞相信这两天大家也看到了这条新闻 , 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有啥了不起的呢?我们用美国最知名的私营航天SpaceX做类比 , “星云”M1大概相当于它们的“蚱蜢”火箭 , 而“蚱蜢”则是SpaceX最为成功的“猎鹰”9火箭的摇篮和母亲 。
蚱蜢火箭从某种程度上说 , 深蓝航天差不多发展到了SpaceX在2013年的水平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的进化和迭代的速度 , 比SpaceX更快 。 以“星云”M1为例 , 它自去年7月首飞 , 历经三次试飞 , 高度从10米到100米再到1000米 , 用时不到10个月 , 还同时实现了横向移动 , 最后稳稳降落在离靶心不足0.5米的位置 。
星云M1而SpaceX的“蚱蜢” , 前后飞了8次 , 历时一年多 , 飞行高度分别为1.8米、5.4米、40米、80米、250米、325米、255米、744米 , 直到2013年8月13日才实现大约100米的横向移动 , 但当时的飞行高度仅为255米 。
蚱蜢火箭实际上 , 测试过可回收火箭的公司和国家队很多 , 有些还有比较成熟的产品 , 比如蓝色起源亚轨道的“新谢泼德”火箭 , 甚至国内也有翎客航天 , 当时它1.5吨重的RLV-T5可回收技术验证火箭 , 已经飞到了超过300米的高度 。 但深蓝航天是继SpaceX之后 , 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 。
翎客的RLV-T5
RLV-T5成功降落之后对地面的烧蚀不过 , 从公开的画面来看 , “星云”M1的落地动作比较生硬 , 最后未有减速和调整过程 , 在火箭推力矢量控制方面还需更进一步 。 其次 , “星云”M1采用的“雷霆”5发动机 , 使用3D打印技术完成制造 , 真空推力50kN , 通过电动泵可实现50%-110%推力调节 , 通过针栓式喷注器实现发动机不同工况的稳定工作 , 但与“蚱蜢”的“梅林”发动机还有很远的距离 , 更别说SpaceX现在的“猛禽”了 。
“雷霆”5发动机
梅林1D发动机“蚱蜢”的起飞重量达到几十吨级 , 而我国的可回收技术验证火箭一般才一两吨 , 或者几吨重 , 相差较远 。 而且“蚱蜢”后几次回收飞行 , 直接用“猎鹰”9的第一级来验证了 , 可谓是一步到位 , 直接装上第二级就可以发射卫星了 , 成熟度比较高 。
蚱蜢是几十吨级的
星云M1的大小当然 , 我国航天在可回收复用火箭领域的努力 , 是值得敬佩的 , 而且除了深蓝航天之后 , 国内还有许多企业和国家队正在这一领域加速前进 , 比如前面提到的国内最早搞火箭回收的翎客航天 , 虽然经营困难 , 但今年2月 , 它的新一代亚轨道全复用火箭RLV-T6 , 已经在江阴高新区的火箭总装基地首次亮相 , 准备在今年内冲刺百公里轨道高度 , 整体看起来成熟度比较高 。
翎客航天准备再冲刺除此之外 , 星际荣耀也正在开发可回收复用火箭 , 他们的双曲线3号火箭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 , 计划2024年发射 , 可复用20次 。 而国家队的“孔雀”试验飞行器、长征8R、长征6X、新921和长征9号 , 也都在复用回收的路上快步前行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地球选择了碳基生命,而不是硅基生命?硅基生命长什么样?
- 意外!或邀外国宇航员?英媒罕见正面描述:国际空间站的拒绝让中国奋起
- SpaceX表示很可能10年内进行载人火星任务,载人月球速度会更快
- 马斯克计划开发最强宇宙飞船:星际2.0?预计将送100万人到火星
- 中兴Axon 30 Ultra测评:影像新旗舰
- 检测认证小知识之“科威特TIR/TER认证”
- 元宇宙又前进了一大步
- 没能加入中国空间站,NASA仍不死心,要求效仿美国共享月壤
- 3天发射两次10天完成两次载人回收,SpaceX毁了高大上的太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