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记|发现六千年前上海“第一房”“第一人”( 三 )


早在1958年 , 国务院将江苏省的青浦、嘉定、宝山、松江等上海现在的郊县划入上海之前 , 上海考古界的老前辈们都流传着一句话 , “在柏油马路上怎么考古” , 换言之上海是无古可考的 。 行政区划调整后 , 上海的考古工作者终于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 。

崧泽遗址60年代墓葬清理工作照
当年最早到青浦县(现为青浦区)做考古调查的考古工作者是上海文管会、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黄宣佩先生与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副主任孙维昌先生 。 据黄宣佩和孙维昌先生当年口述 , 当时重点去了青浦的福泉山和崧泽两个地方 , 到崧泽是因为县志上记载崧泽村的假山墩有袁崧墓 。
“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是不是晋代的墓 , 当年去调查的时候还是说上海无古可考 , 能够有1600年以前的遗迹也很了不起了 。 ”黄宣佩先生说 。 “我跟黄宣佩同志两个人就迫不及待地在青浦展开一些调查 , 终于发现了崧泽这一个古文化遗址 。 ”孙维昌先生说 。
1961年、1974年 , 以黄宣佩先生为领队的上海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 , 考古发掘表明崧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早期的遗址 , 并且发现了马家浜文化遗存和崧泽文化(后来命名)遗存 。
根据这些考古工作成果 , 1987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 , 出版了《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一书 , 这是上海第一份正式的考古专著 , 书名是由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题写的 。 也是在这两次发掘的基础上 , “崧泽文化”的命名得到广泛的认同 , 成为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

20世纪60年代发掘人员合影
“上海第一人”的发现与命名
自1987年以来 , 崧泽遗址又进行了数次考古发掘 。 迄今为止 , 崧泽遗址通过考古发现了4个上海第一:被通俗地称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房”和“上海第一人” , 4个上海第一的发现几乎都出自最早的马家浜文化遗存 , 它们都通过不同的展陈方式在崧泽遗址博物馆得到展现 。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展厅内部

复原的“上海第一稻”
1987年 , 宋建刚刚进入上海文管会和上海博物馆工作 , 参与崧泽遗址的考古发掘 , 最早“上海第一井”就是他发现的 。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 1987年那次是为了配合油墩港水道的筹挖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 他按照考古部黄宣佩等老先生的工作指示 , 沿河道中心线每相隔5-10米布探方 , 当勘探到地下遗存特别丰富的地方就扩开来挖 , 终于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晚期的直筒腹水井 。 “实际上这个井不光是上海第一井 , 也是目前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水井遗迹 。 ”宋建说 。

20世纪80年代发掘工作照
“上海第一井”深2-3米 , 它有一个特点 , 是直筒形的 , 不是锅底形的 , 有接近6000年历史 。 古人一直择水而居 , 有了水井之后 , 人就可以离开河边 , 大大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 。 这口水井当时可能承担着多种功能:一是提供可以直接饮用的水;二是在崧泽发现了最早的水稻遗址 , 这些水田的灌溉可能要利用水井的水;三是制作石器要运用到切割工艺 , 用水井里的水来对其进行冷处理 。

展厅内复原的上海第一井

展厅内复原的上海第一井
“上海第一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头骨 , 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人类骨骸。 它的发现也充满了巨大的偶然性 。

20世纪90年代发掘工作照
2004年 , 上海市拟在崧泽遗址上建设一座博物馆 , 就由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 。 在考古工作即将结束的阶段 , 考古队员周丽娟在一个探方中意外发现了人类头骨残骸 。 考古队员都非常兴奋 , 为了慎重起见 , 考古清理的过程暂停下来 , 在确定地层关系、遗迹关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 , 才将头骨全部清理出来 。

崧泽遗址1994-1995年清理墓葬

崧泽遗址2004年发掘马家浜文化房址
那次发掘清理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7座 , 其中6座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 1座为俯身葬 。 这座俯身葬墓中的遗留头骨保存较好 , 经鉴定是一名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男性 。 时任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的宋建看到这个头骨保存最完整 , 就说可以给他个名字就叫“上海第一人” , 这个称谓就这样延续下去了 。
在现在的崧泽遗址博物馆 , 我们还能够看到根据考古发现的头骨 , 结合成像技术复原的“上海第一人”的容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