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北大教授实现诺奖级突破!完成首例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 三 )


2001年 , 在已经预料到国内的科研条件和基础可能比不上美国的情况下 , 邓宏魁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 , 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 , 继续进行研究 。 从那时起 , 他就立志在国内、在北大、在干细胞领域 , 为中国做出根本性的原创性的核心技术 , 为中国发出最强音 。
回国后 , 邓宏魁发现国内的科研条件远比想象中还要艰难得多:
刚开始没有一个像样的场地 , 临时在仓库里划一个区域出来就开干;没有网线 , 得自己去办网线;下雨屋子会漏水;突然停电也时有发生 , 而停电又可能会把设备搞坏 。 单单应付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 , 就够呛了 。

但邓宏魁硬是在这样一波三折的情况下 , 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团队 , 打牢学术基础 , 做出多项领先世界的研究成果 , 实现了他当初的志向 。
现在 , 诸如实验室场地、仪器这类硬件设施也不再是问题;软件方面 , 北大有源源不断的优秀的学者加入 , 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入读 , 硬件软件都逐步完善 。
依托这样优质的科研环境 , 邓宏魁走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最前头 , 在北大完成了世界上第三代干细胞技术 。
而且 , 邓宏魁的研究既能做到精专 , 又能做到多方面 , 就像一棵大树 , 既有强壮的树干 , 又有无数崭新的分支 。 其中一个分支就是“逆转生命时钟” , 也就是新一代的干细胞制备技术 。

如果这项研究能发展到用于临床 , 那将有无数病人获益 , 譬如糖尿病患者 , 重症肝病患者 , 恶性肿瘤患者等 , 也能帮助中国实现健康的老龄化 。
最重要的是 , 这些新技术的核心方面 , 是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科研团队手中 , 只有这样 , 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 危机中逆势而上 。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 只能靠着自己一步步做出来 , 自己人去破解“卡脖子”难题 。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 邓宏魁愿意放下在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 , 毅然回国 , 白手起家 , 以中国人的身份 , 向世界发表一项项原创性的成果 , 他是当之无愧的先锋 。

邓宏魁的导师之路: 学术精神与人才培养2013年 , 邓宏魁获得了该年度CCTV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 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很高 , 他也来到了颁奖典礼的现场 , 接下来的一幕 , 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
当主持人邀请颁奖嘉宾上台的时候 , 台上却响起了街知巷闻的神曲《童话》 , 3个穿着不同颜色、印有北京大学logo卫衣的大男生 , 挥着手 , 一边唱一边走上来 。 邓宏魁一见到他们 , 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

原来 , 他们都是邓宏魁的学生 。 紧接着学生们3个3个地上场 , 十几个年轻的学生簇拥着邓宏魁 , 唱着精心改编、充满了科研气息的歌 , 后面则放映着邓宏魁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
忘了有多久 , 再没见到你 , 对我露出满意的笑容 。 你出了趟国 , 我开始慌了 , 因为有传言说做出来了 。 我哭着对你说 , 新策略都是骗人的 , 那些条件没一个有用 。 也许你不会懂 , 从你说筛上以后 , 我的天空星星都绿色 。
我愿变成paper(文献)里 , 买不到的小分子 , 透过细胞点亮克隆守护你 。 你要相信 , 相信我们会像《science》、《cell》(知名期刊)里 , 幸福和快乐是结局 。
如果不是师徒之间感情深厚 , 相信学生们也很难写出这样俏皮又接地气的歌词 。 歌声非常稚嫩 , 甚至有些搞怪 , 让原先端庄稳重的邓教授 , 也满脸笑意 , 十分惊喜 。
邓宏魁从学生的手中接过奖杯之后 , 他非常谦虚地说:“这个奖应该属于我的团队 , 属于我的学生 。 我要感谢他们的聪明才智、坚持和努力 。 ”
确实 , 在科研的路上实在枯燥 , 充满了太多挑战和未知之数 。 歌词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个中点滴:研究没有进展;成果被别人抢先做出来了;新的策略不管用;等待研究结果的时候 , 满脑子都是实验成功了的样子……

就算面对重重的困难 , 他们也不要轻易放弃 , 这也是邓宏魁一直教他们的 。 在他们的实验室门口 , 贴着一张标语:成功和失败只有一步之遥 。 今天的每一步都可能是成功前的最后一步;万一放弃了 , 那就是自己和科学界无尽的损失 。
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头 , 曾经悬挂着一张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踩下第一个人类脚印的照片 。 1969年 , 阿姆斯特朗在成功登月后 , 留给了全人类一句话:“这是个人的一小步 , 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