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样的鳕鱼不过是为了在长途航行中填肚子 , 味同嚼蜡 。 而巴斯克人在鳕鱼风干前加入盐巴腌制 , 不仅使得鳕鱼可以长期保存 , 不易腐烂 , 还增加了风味 。
鳕鱼身上没有什么油水 , 腌制起来效果更好 , 不仅比其他鱼干更易保存 , 味道还比新鲜鳕鱼更胜一筹 。 因此巴斯克人制作的鳕鱼干大受欢迎 , 很快变成了一桩大买卖 , 为他们打开了国际市场 , 巴斯克人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
说起来巴斯克人的运气简直好到爆棚 , 这个时候 , 中世纪的教会又推波助澜地掀起一股吃鳕鱼的热潮 , 将鳕鱼捧上神坛 。
中世纪天主教的势力庞大 , 教规森严 , 有一项规定是斋戒日不得吃肉 , 但凉性食物不在此列 。
什么是凉性食物呢?中世纪人们对它的定义是生活在海里的鱼类和鲸 。 这种斋戒日很多 , 每年复活节前都有一个长达40天的斋戒期 , 还有每周的星期五 , 加之很多固定的宗教节日 , 算下来一年里有大半年的时间都不能吃肉 , 想想就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 。 这样漫长的禁欲日子要怎么捱?大家都吃什么呢?巴斯克人拯救了他们的胃——吃鳕鱼干呀!
不过鳕鱼干终究太过粗糙 , 于是当时的吃货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 研究出了各种新的吃法 , 比如配芥末酱、牛奶酱 , 蘸黄油等等 , 就这样鳕鱼干风靡一时 , 成了人们的日常饮食 。 发展到后来 , 守斋日竟成了人们吃鳕鱼干的日子 。
巴斯克人作为最好的鳕鱼供应商 , 因此得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 每逢星期五他们都能大赚一笔 。
《堂吉诃德》的故事里便有这样一幕 , 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食鳕鱼之风:\"恰巧那天是星期五 , 整个客店里只有几份鱼卖 , 这种鱼在卡斯蒂利亚叫腌鳕鱼 , 在安达卢西亚叫咸鳕鱼 , 有的地方叫鳕鱼干 , 有的地方则叫小鳕鱼 。 \"店家给堂吉诃德端来一份腌得极差的鳕鱼 , 还有一块像他的盔甲一样又黑又脏的面包 。
堂吉诃德不肯摘下象征他身份的头盔 , 只能掀起眼罩 , 让侍者将小鳕鱼喂到他嘴边费力地啃食 , 还生生把它意淫成大鳕鱼 , 吃得津津有味 , 非常滑稽 。 从这里不难看出 , 在那个时代 , 鳕鱼干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这里还提到一个细节——堂吉诃德得到的是一份腌得极差的鳕鱼 。 别小看这简单的腌鳕鱼 , 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 一种是处理得很粗糙、体型很小的新斯科舍腌鳕鱼干 , 另一种是体型巨大、处理妥当的加斯佩高档腌鳕鱼干 。
通常那些品质较差的新斯科舍腌鳕鱼干会被倾销到加勒比海地区 , 而高档的加斯佩腌鳕鱼干则被运往地中海 , 因为地中海人民对腌鳕鱼的品质要求很高 。
15世纪 , 鳕鱼早已名声在外 , 占据了食用鱼类的半壁江山 , 欧洲人的餐桌上60%的鱼类都是鳕鱼 。 庞大的市场需求、丰厚的利润和回报让欧洲各个国家对鳕鱼趋之若鹜 , 他们不断地派出船只寻找新的鳕鱼渔场 , 进行大规模捕捞 。
当时的航海技术还不够先进 , 无数寻找鳕鱼的船只和打鱼人都消失在茫茫大海 , 但这丝毫没有阻止人们寻找鳕鱼的脚步 , 发财梦让人疯狂迷醉……
【其实放眼整个人类渔猎史,鳕鱼真是一个传奇……】放眼整个人类渔猎史 , 鳕鱼堪称传奇
二、寻找鳕鱼群
16世纪曾经流行这样一个传说 , 一个叫马丁内斯的西班牙人因工作玩忽职守 , 被判了死刑 。 他被放进一条独木舟里 , 丢到南美洲北部的圭亚那去自生自灭 , 结果大难不死 , 还因祸得福 。 他阴差阳错漂流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 被一个土著救起 。
土著蒙住他的双眼 , 将他带到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盛情款待 , 末了还给他的船上装满了黄金 , 送他返航 。 马丁内斯与黄金国的故事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 成了家喻户晓的传说 。
后来 , 马丁内斯莫名其妙地死了 , 传说他是受到那些黄金的诅咒 , 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黄金国的狂热 , 多少人四处冒险寻访 , 希望找到它的所在 。
所以 , 16世纪欧洲人最热衷于两件事:一是去南美洲寻找黄金 , 二是去北美洲捕捞鳕鱼 。 而在出发之前 , 他们无一例外地首先要备足鳕鱼干 , 以支撑他们的扬帆远航 。
当时一个最重大的发现莫过于发现了纽芬兰大浅滩 , 也就是著名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纽芬兰渔场(其他三个分别是秘鲁的秘鲁渔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
纽芬兰渔场地处大西洋西北部、加拿大东海岸的大陆架边缘 , 那里阳光丰沛 , 生物的光合作用极强 , 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此交汇 , 促进了上下层海水的交换 , 海底丰富的饵料和营养盐类被带上层海水中 , 为浮游生物和鱼儿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 于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浮游植物滋养了各种浮游动物 , 浮游动物吸引来大量的磷虾 , 磷虾又吸引了青鱼等各种鱼类以及座头鲸前来觅食 , 同时也吸引了数百万的鳕鱼云集于此 , 场面蔚为壮观 。 这片水域就是当年巴斯克人小心守护的秘密 。
推荐阅读
- 2008年,老板投放6000万尾鲢鳙,鱼群集体失踪,10年后年入3000万
- 女子从上海回重庆,自驾1700公里未进服务区,网友议论纷纷
- 鲭科的中型鱼鲭鱼
- 中型上层鱼类鲯鳅
- 为什么咸海在缩小?
- 黑龙江之殇:野生大马哈鱼溃败,增殖放流给别人做了“嫁衣”?
- 中国“最大的鱼塘”,收网获得了大丰收,一次养鱼1000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