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放眼整个人类渔猎史,鳕鱼真是一个传奇……( 六 )


摸起钓线渔网 , 他们终于感觉到心是热的 , 人是活的 。

大西洋鳕鱼的身姿
以前每年夏天 , 鳕鱼都来到近岸活动 。 渔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 , 在沿岸设下陷阱 , 便可将其一网打尽 。 他们在海岸边布下巨大的渔网 , 这是一种19世纪发明于拉布拉多地区的钓法 , 将麻线编织成网 , 无需设钓饵诱鱼留鱼 , 任鳕鱼游进游出 , 大部分鳕鱼都会留在网中 , 每天收两次网 , 一个夏天就能捕获上千条鳕鱼 。
9月 , 鳕鱼会离开近岸 , 向更深远的水域活动 , 这个时候渔民会带上钓线驾船到水深30~55米的地方去寻找鳕鱼 。 他们在鱼钩上挂上钓饵 , 将28克重的铅锤系在鱼线的一端垂到水底 , 另一端则拴在手上 , 一旦感到有鱼挣扎就用力拉线 , 让鱼钩牢牢地挂在鱼嘴上 , 然后铆足劲将鱼拖上来 。
整个过程不能有半点松懈 , 因为一旦松懈鱼儿就会脱钩而去 。
钓鳕鱼对体力要求很高 , 渔民们三人一船 , 通常会一条接一条地上鱼 , 得不到片刻喘息 , 直到把甲板和货舱都装得满满当当的 , 大家欢天喜地满载而归 。 那时候一条小渔船一天的收获动辄就是两三千磅 , 而如今 , 这种神仙般的日子只能永远留在记忆中了 。
千百年来 , 渔民与鱼儿斗智斗勇 , 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 他们会通过观察海底和天空的变化来寻找鱼群 。
新斯科舍的渔民在打渔前会将铅锤绑上蜡脂垂到海底 , 将底土粘上来观察它的颜色 , 他们在寻找一种叫做\"樱桃底土\"的红色砾土海泥 , 找到了便停下来在此施钓 , 那里就是钓鳕鱼的最佳钓点 , 当地鳕鱼最喜欢的居所 。
他们还通过食物链来判断在哪里下网 , 比如海岸线上的海鸟如果快速集结 , 就说明有青鱼之类的小鱼来到海面觅食了 , 而此刻 , 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海下 , 鳕鱼和底栖鱼类一定正在张着大嘴等着伺机捕食这些小鱼……
过去的渔民可不只是渔民 , 经年累月的打鱼生活让他们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本领 , 他们个个都是优秀的领航员、水手、生物学家、测量学家、机械工程师、纺织工和裁缝 。
然而这些古老的经验和技术在现代科技手段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
蒸汽机发明以后 , 渔业以极其恐怖的速度飞速发展 , 蒸汽拖网渔船成了普遍作业的船只 。
1928年 , 比蒸汽机更高效的柴油机拖网船又出现了 。
机械动力取代了传统的帆和桨 , 让捕捞规模可以无限扩张下去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声波定位仪和飞航遥测器又被应用到了渔业中 , 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搜寻鱼群 , 主动追击 。 这些拖网渔船只消移动到鱼群所在的位置 , 就能轻而易举将那里的鱼群和生物一网打尽 。
就这样 , 捕鱼的速度越来越快 , 效率越来越高 , 但收获的鳕鱼质量却越来越差 , 很多鱼还没有成熟就被打捞上来 , 运到市场贩卖 。
鳕鱼族群的繁衍壮大需要漫长的时间 , 而贪婪的人类根本等不及给它们休养生息的机会 。
还有一种恐怖的鱼类杀手——流刺网 。
流刺网是沉在海底的一种渔网 , 其外形看起来很像羽毛球网 , 底栖鱼类落到这种网中后会拼命挣脱 , 但最后都以被勒死告终 。
流刺网的上端绑有浮标作为记号 , 渔民每天只要按时拉网收鱼即可 。
加拿大农业部在1885的报告中曾经公然鼓励使用这种渔网 , 当时加拿大渔业广泛采用一种从法国传来的多钩长线钓法(钓绳短则半英里长 , 长则可达四五英里 , 一根钓绳最多可挂上万枚鱼钩) , 大大提高了捕鱼效率 , 而流刺网钓法比之更加高效 , 且不需要鱼饵 , 可以节省大量饵料 。 然而这种渔网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在水下自动开启一场场大规模的屠杀 。
有时渔网会意外从锚上脱落 , 在海上漂浮 , 那么这张渔网所经之处一切沿途生物都会被网罗其中 , 一网打尽 。 最后渔网会因为过重而沉入海底 , 于是那些被困其中的生物就成了摆在那些底栖生物嘴边的一顿美餐 , 任人宰割 。
待它们被吞食殆尽 , 渔网会再次漂浮到海上 , 然后自行开始另一轮的屠杀 。 这种赶尽杀绝的流刺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鬼网\" 。 据估算 , 一张鬼网在海中可以自动捕捞五年以上 , 其对整个海洋生物造成的伤害无法估量 。
英国渔民曾经向政府请愿 , 要求立法规范多钩长线和流刺网捕鱼 , 然而政府却傲慢地宣称:\"渔民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 , 鱼类并非日常生活唯一的必需品 。 \"人们无视海洋资源的美好 , 却只从中看到了钞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