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放眼整个人类渔猎史,鳕鱼真是一个传奇……( 三 )


葡萄牙人认为是他们最早发现了纽芬兰 , 称其为\"葡萄牙国王的土地\" , 而英国探险家发现了纽芬兰岛后则宣布其为英国殖民地——他们无一例外地被那里蕴藏的巨大的鳕鱼资源深深地震撼 , 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 。
纽芬兰从此成了新的财富之地 , 法国、西班牙也对其虎视眈眈 。
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 法国人控制其西南两面 , 英国控制其东部 , 后来则划归加拿大所有 。
纽芬兰渔场是鳕鱼的故乡 , 那里的鳕鱼多到什么程度呢?
世人皆知大仲马和他的《基督山伯爵》 , 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美食家 , 对鳕鱼情有独钟 。 他曾经写过一本《烹饪大辞典》 , 里面做了一个大胆的想象:\"有人计算过 , 如果每颗鳕鱼卵都能顺利孵化 , 每条小鱼都能长大成熟 , 那么只要三年时间 , 鳕鱼就可以把海洋填满 , 到时候你就可以足不沾水地踩在鳕鱼背上横越大西洋了 。 \"
当然 , 这只是基于科学的瑰丽想象 。 可是在纽芬兰 , 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那里的鳕鱼多得踩着鳕鱼的脊背就能轻松上岸 。
《西游记》里唐僧受阻通天河 , 幸得老龟相助 , 才得以安然渡过 。 若是换在纽芬兰的大浅滩 , 这个故事的脚本恐怕就要变成另外一番奇景 。
文弱如唐僧 , 在这里也能上演一出轻功水上漂的绝活 , 只消轻点脚尖 , 就能翩然行走海上如履平地 , 因为那里的鳕鱼实在太厚太多了 。
据说在那里钓鱼根本不需要鱼饵 , 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 , 垂到海中 , 就能捞起一篮子鳕鱼 。
自从发现了纽芬兰渔场 , 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纷纷在纽芬兰附近建立渔港 , 瓜分这块巨大的蛋糕 , 纽芬兰的渔业也伴随着人们的发财梦蓬勃发展起来 。


在挪威 , 人们用传统方式晾晒大西洋鳕鱼
鳕鱼的市场非常广阔 。 在欧洲人眼中 , 鳕鱼浑身都是宝 。 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腌制鳕鱼干 , 鳕鱼头可以熬制浓汤;鱼鳔或炸或烤或炖汤 , 还能用来提炼鱼胶 , 制作工业澄清剂和胶水;鱼子生吃烟熏皆可 , 做成鱼子酱后更是身价不菲;鱼舌和鱼头两侧鲜嫩的颊肉更是难得的美味 , 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与之媲美 。
地中海人喜欢吃鳕鱼内脏 , 或者用腌鳕鱼烩饭 。 冰岛人喜欢把鳕鱼皮烤熟拌上黄油食用 , 抑或是把鱼肝放进鱼肚煮烂 , 当作腊肠一样享用 , 他们还对鳕鱼的精巢情有独钟 。
而纽芬兰人则偏爱鳕鱼卵巢 。 爱尔兰人喜欢将鳕鱼子油炸或者水煮 , 那是他们的传统招牌早餐 。
这些人当中要数法国人最有情调 , 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 , 还把鱼皮风干加工成皮革 , 制成皮包 , 精致又优雅 。
鳕鱼还支撑了另外一个巨大的市场——鱼肝油 。
早年渔民装鱼肝的桶中常常留有一种黑色残余物 , 人们把这种神秘的黑色物质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 今天的西非仍然将它奉为神药 。
后来英国医学家认为从鱼肝中提炼出鱼肝油可以治疗风湿、肺结核、各种疼痛以及营养不良等疾病 , 鱼肝油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人身上 。
英国政府还一度强制学生每天喝下鱼肝油 , 并坚信它将为英国带来历史上最健康的儿童 。
鳕鱼 , 跟人们的生活已然水乳交融 , 不可分割 。
鳕鱼激发了欧洲人的雄心壮志 , 它不仅给欧洲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 还大大刺激了航海业的发展 。 因为要跑到纽芬兰打捞鳕鱼路途遥遥 , 天气无常 , 首先需要提高航海和造船技术 , 发展远洋舰队 。
于是 , 有经济实力的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都大力发展远洋舰队 , 以捕捉更多的鳕鱼 , 而鳕鱼创造的巨大财富又更好地供养了这些远洋舰队 , 于是富者愈富 , 贫者愈贫 。 而像爱尔兰那样的穷国 , 鞭长莫及 , 只能望洋兴叹 。
那大概是鳕鱼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 鳕鱼甚至被提升到一种近乎神灵的地位 , 成为象征财富的图腾 。 当时社会还崛起了一大批因做鳕鱼生意而发家的\"鳕鱼新贵\" , 他们修建豪宅 , 以巨大的镀金鳕鱼作为装饰 , 尽显豪奢 。
鳕鱼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公司的印章上、报纸的报徽上 , 以及印花邮票上 , 被人铭记与膜拜 。
17世纪 , 挪威有个天才诗人彼得·达斯 , 一生痴迷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 喜欢记录渔民的生活 。 他曾在他最负盛名的诗集《诺尔兰的号角》中感叹:\"假如鳕鱼抛弃了我们 , 我们还拥有什么呢?我们又该拿什么去卑尔根换钱呢?\"(卑尔根 , 挪威的重要城市 , 以鳕鱼贸易闻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