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月的后海 , 正是热闹的时候 。 海面上 , 一群年轻人正乘着冲浪板与浪共舞 。
后海村 , 距离三亚市区仅一小时车程 , 是许多冲浪爱好者的天堂 。 这里的气候四季宜人 , 村边的海滩呈现月牙式的独特地理结构 , 海水不深、海浪稳定、沙滩细腻平滑 , 对冲浪新手十分友好 。
三面环海得天独厚 图源/图虫创意
虽然本地人口不足3000人 ,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步行只需15分钟 , 后海村却拥有着占全国40%的冲浪俱乐部 , 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冲浪店 。
然而 , 十几年前 , 后海村还只是一个以疍家人为主的小渔村 , 国内的冲浪运动也不是如今的光景 。 一个地处偏远的小渔村为何能与冲浪结缘?
01
渔村的新生
数百年前从广东顺德一路捕鱼而来的疍家人 , 来到这个当时形状酷似龙头的“海棠头” 。 这里的无尽之夏和涌动着海浪的海岸 , 已足以抚慰他们长期漂泊的风霜和艰辛 , 他们选择定居于此 , 不再四处迁移 , 并在村里修筑了基层的碉楼 。
1950年 , 海南岛解放 , 海棠头更名为后海 。 历经几百年后 , 后海村的疍家人已不再沿袭“海上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 , 纷纷上岸定居 。
十几年前 , 后海村的这片海还没被开发时 , 村里多数人以渔业为生 , 捕鱼、养鱼、晒鱼 , 整条街上营业门店不过两家餐饮店 。
2000年 , 后海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千禧年节目的镜头 。 这缕世纪之交的阳光 , 无意中连接起后海村和冲浪文化之间的琴弦 。 后海浪漫美景以及绝佳海浪进入了浪人们的视野 。
作为一项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 , 冲浪需要适宜的浪高、风速 。 后海村地处北纬18度 , 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 海水温度常年保持在20至28℃间 , 加上全年不断的海浪和相对安全的海底地形 , 让后海成为开展海上运动的理想之地 。
中国第一位职业冲浪运动员刘丹 , 是最早发现后海这片冲浪宝地的“浪人”之一 。
2007年 , 后海的游人还很少 。 村里的路是土路 , 海边还长满了荒草 。 来自湖北恩施的刘丹在后海村皇后湾学习冲浪 。 三年后 , 刘丹以运动员的身份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冲浪大赛 。
冲浪达人 刘丹 图源/恩施要闻
这个小渔村的浪和返璞归真的气息 , 让刘丹觉得这就是梦想中的人生 。 她在这里长居下来 。
冲浪爱好者到来的同时 , 也为这里带来了一批冲浪创业者 。
2010年 , 四川成都的吴承泽因生意失败正处于人生低谷期 , 一个朋友告诉他“三亚有个好地方可以玩冲浪” , 他立马从四川飞到了三亚 , 并在朋友的指导下站上了冲浪板 。
这次的初体验 , 吴承泽和刘丹一样对冲浪“一见钟情” , 而后海的美景和渔村的氛围同样令他沉醉 。
2013年 , 吴承泽卖掉了城里的房 , 带着全部家当来到后海村 , 租下了一栋民房 , 开起了村里第五家民宿 。
冲浪运动是从国外流传进来的舶来品 。 彼时 , 冲浪运动在国外早已被大众熟知 。 形成了运动赛事、商业品牌 , 并沉淀出以“冲浪”为主题延伸的音乐、电影等一套完整的冲浪文化体系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当时的国内市场对冲浪运动认知度极低 。
2009年 , 海南万宁举办第一届冲浪海南公开赛 , 200多名国际冲浪运动员参赛 , 不少好莱坞明星也来了 。 而当时 , 国内只有2名选手参加 , 没有媒体 , 没有赞助商 。
第一届冲浪海南公开赛 图源/万宁发布
直到2016年 , 冲浪被列为东京奥运会项目 , 这项海上运动才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大众视野 。
推荐阅读
- 教堂|国外旅游景点排行
- 三亚|穿越马来西亚拉瑙热带雨林
- 云南|我在云南做旅游,裁员70%,但依旧快要活不下去了
- 三亚|土土伊拉岛的美景,比西萨摩亚更加令人神往,称为伊甸乐园
- 三亚|【长安村落】——子午街道曹村
- 广州市|清泉石上流,娃在山中游,戏水遛娃徒步新发现
- 三亚|国内10大适合老人的旅游景点!
- 海口|法国小镇戛纳,每年5月聚集数千妓女,每晚收入最高4万美元
- 广州市|乡村的音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