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酒店的三年演变与酒店业的未来生机( 二 )


更主动:疫情期间的最好活法
“在防疫管控下 , 旅游市场熔断 , 酒店几乎没有了外来客源 , 本地住宿需求甚微 , 只有做隔离酒店能保证酒店的出租率、保证酒店的基本收入 。 一些老板情愿做隔离也不愿意正常营业;更有甚者 , 做隔离酒店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 而且希望征用时间越长越好 。 ”一位资深酒店品牌开发人员透露 , 疫情期间 , 业主投资人都希望品牌能够为酒店争取到隔离酒店 , 这与2020年初的心态(害怕被征用为隔离酒店而“独守空房”)相比 ,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疫情期间 , 商旅出行受阻 , 对陷入困境的酒店来说 , 成为隔离酒店是最好的活法 。 这几乎是2022年以来 , 酒店人的普遍心里写实 。 原因很简单:政策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压纾困 。
对利用经营性场所作为集中隔离点的补贴 , 各地政策不尽相同 。
香港官宣“2022保就业计划” , 注资270亿元的“防疫抗疫基金”惠及了40个多个行业和领域 , 其中提到 , 100间客房以下的酒店可获发30万元补贴 , 101间及以上的可获发40万元;5间或以下客房的宾馆可获5万元补贴 , 6间或以上的可获8万元补贴 。
上海崇明区发布的《崇明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 , 对正在启用实施的隔离酒店 , 根据可用作统筹使用的房间数(含派驻工作人员房间) , 按区民政局核定房间数70%的平均入住率进行托底保障 , 对入住率低于70%的给予补差 , 并由酒店承担派驻工作人员的食宿 。 对本区储备的集中隔离酒店(备用酒店) , 按可用作统筹使用的区民政局核定房间数(不含派驻工作人员房间)60%的入住率进行托底保障 , 空置期间也按核定房间数的60%入住率进行托底保障(不涉及派驻工作人员的食宿费用);紧急启用时 , 按70%的入住率进行托底保障 , 不足部分由财政补差至70% , 启用期间派驻工作人员的食宿费用由酒店承担 。
财报显示 , 截至2021年12月底 , 锦江酒店中国境内征用酒店数量697家;首旅如家2021年全国范围内累计有744家酒店被征用 , 截至2021年末仍有215家酒店在征用中;截至2022年3月31日 , 华住旗下的1299家酒店被政府征用为隔离酒店 , 占总在营酒店16.5%(不含DH) 。 今年以来 ,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旗下万达文华酒店、万达嘉华酒店、万达锦华酒店、万达颐华酒店、万达美华酒店和万达悦华酒店六大品牌投入到支持防疫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超过47家、占比超过50% 。

▲ 图片:小红书”神仙隔离酒店“系列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隔离酒店 , 征用房间价格200-600不等 , 以300元左右居多;隔离时间短则14天 , 长则几个月 , 有些酒店甚至多次被征用为隔离酒店;被征用房间数量可达到60% , 部分隔离酒店达到100% 。
“有些隔离酒店的生意实在太好了 。 ”有分析人士指出 , 由于大量隔离酒店的存在 , 让上市酒店集团2021年财报中RevPAR、OCC等数据没那么难看 。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副总裁董军强调:“要主动申请去做隔离酒店!因为它首先是酒店企业的社会责任 , 其次也是疫情当下重要营收渠道 。 ”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李原教授指出 , 隔离酒店是一种特殊功能性酒店 , 应归属于公共医疗设施的范畴 , 因而并非所有酒店稍作一点调整就能成为隔离酒店 。 在目前尚不存在专业化防疫性酒店功能设计的前提下 , 并非所有酒店都能满足隔离酒店的要求;一般酒店改造 , 要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作为隔离酒店使用;隔离酒店的选择权在卫生防疫部门 , 而不在酒店 。
这意味着 , 在疫情当下 , 酒店集团要去努力帮助单店主动争取成为隔离酒店、或者做隔离相关市场的经营;同时 , 要在集团层面成立政策研究小组 , 积极对接政府纾困政策 , 争取地方财政对临时改造征用隔离酒店予以一定经济补偿或税费减免政策 , 进一步减少损失 , 渡过难关 。
更长效:动态经营才能实现造血
隔离酒店是一种特殊时期下诞生的特殊功能性酒店 ,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 , 它成为受到全社会全行业高度关注的一种产品 。 由于多点散发和局部爆发 , 社会对隔离酒店的需求将至少持续到2022年年底 。
曾有报道指出 , 隔离酒店 , 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 , 不能再完全遵循市场的逻辑经营 。 一方面 , 酒店无法自行随意定价 , 另一方面 , 也无法继续正常对外经营 。 前期隔离人员多 , 酒店可能还负担较小;后期隔离人员越来越少 , 的确可能严重入不敷出 。 而且 , 隔离人员使用过的很多物品 , 无法继续使用 , 需要销毁处理 , 这对酒店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 。 在疫情期间各方共渡难关的同时 , 显然也面临着各方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