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女大学生求救录音曝光,人们最后的一道心理防线被击溃了


郑州女大学生求救录音曝光,人们最后的一道心理防线被击溃了


文章图片


郑州女大学生求救录音曝光,人们最后的一道心理防线被击溃了


作者:魏春亮
来源:亮见 , liangjian0624

01
大家好 , 我是魏春亮 。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 但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 。
官方称之为郑州120延误救治事件 , 可那只是果;一切的因 , 是那通让人气愤的录音 。

那通听一遍就胸闷气短的录音 , 多听一遍都会折寿的录音 。


原谅我没法再听一遍 , 没法对照着视频把这件事用文字描述一遍 , 视频传到后台又提示挂了 , 我只能用网友的总结 , 让大家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


接线8分钟 , 这个同学说了郑州大学 , 啥校区 , 地铁站 , 路名都讲了 , 接线员来句没位置不派车 , 让室友报详细地址 , 说了没室友 , 墨迹8分钟 , 来句我感觉你没事 , 后续这个同学意识模糊 , 喘气厉害到昏迷 , 接线员最终不派车 , 草菅人命 。 听录音要气死
人们气愤 , 不解 , 气到胸闷 , 差点脑血栓 , 绝望至极 , 想骂娘 。
因为郑州120电话录音 , 击溃了人们坚持几十年的一道心理防线!

02
我们用各种方式教导孩子 , 我们也是被这么教导长大的:需要急救就打120 。
中国人对宏大系统的笃信 , 让我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事实上 , 也确实有无数的人因120捡回一条命 。 急救打120 , 早已成了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常识 。

当然 , 也不是说120就完全不会出问题 。 但那也是有条件的 。 曾几何时 , 上海打120接不通 , 救护车几个小时不来 。 大家虽然气愤 , 但也知道 , 那是紧急情况下 , 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

但此时此刻的郑州 , 没有疫情没有医疗挤兑 , 本不该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一个120接线员 , 用8分钟 , 就击溃了中国人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 。
我本来直观地以为这件事是另一起“平庸之恶” , 就像上海那个不愿意做任何急救措施的120救护车医生(\uD83D\uDC49\uD83C\uDFFB) , 但仔细一想 , 这两件事的性质其实完全不同 。 上海120医生毕竟还是遵守了120的制度规定 , 只是不知道变通;但郑州120接线员 , 却是完全无视制度 , 玩忽职守了 。
人们在一件本来应该只看到制度的事情里 , 却看到了一个人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冷血、傲慢与恶意 。
对 , 想要看透这件事 , 关键词就是制度 。
03
什么是制度?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 , 在他的名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开篇就说: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 或者更正式地 , 是定义人类交往的认为的约束 。
诺斯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
正式规则;
非正式规则;
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 。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大律法规 , 非正式规则指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执行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 。
以踢足球为例 , 两个球队必须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正式规则来踢球 , 比如不能用手碰球;同时队员们还要遵守一些非正式规则 , 如不能暗中有意使对方某个主要队员受伤等;无论是违反哪种规则 , 都要受到执行机制的相应惩罚 。

用这套标准来看 , 郑州120接线员 , 完全无视正式规则 , 没能履行一个接线员的工作义务;而任意突破了非正式规则 , 不但态度极为不耐烦 , 甚至还不断地唠叨和数落 。
既然公然违反制度 , 这件事情就必须被严肃对待 , 查个水落石出并做出相应的惩罚 , 给公众一个交代 , 否则人们就会失去行为的标准 。
对此 , 诺斯有一句至理名言 , 有必要强调一遍:

制度存在的目的 , 是减少人类互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换句话说 , 如果你在规定的时间点去市政厅办事 , 你不用担心今天有没有人请假 , 不用担心是谁在值班 , 不用看TA的脸色和心情 , 不用管你和TA是什么关系 , 不用送礼无需赔笑 , 只要你的证件齐全 , 该办的事你就能办 。
这 , 就是制度的确定性!
打120同理 。

生死之间 , 打电话给120 , 我们期待的确定性是对方把电话信息记录完整 , 然后转交给下一个流程 , 而不是面对接线员不知道从何而来的唠叨、数落和说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