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梦,新生意( 三 )


比如现在的SLS火箭 , 负责改造的仍是波音公司 , 找NASA申请了1.75亿美元经费 , 内容却仅仅是增加控制氦气瓶与液氢储存长度 。
而洛克达公司对SLS的新型升级 , 推进剂加注从27吨提高到129吨 , 尺寸也由13.7米增至18.3米 , 并采用了新式发动机 , 一共也才花费1.74亿美元 。
不过 , SLS火箭毕竟只是传统技术的整合 , 同时继承战神五号和土星五号的成果 , 再如何强大 , 也很容易被复制 。
以当年英国的无畏战列舰为例 , 虽然性能一度冠绝世界 , 但立刻就被别国仿造 , 甚至在数量上削弱了英海军的优势 。
所以 , 若美国只有SLS火箭 , 并没有什么竞争力 。

结论很容易得出来 , 在这个不那么紧张的时代 , 航天工业想要持续进步 , 必须不断引入新团队 , 让形成惰性的团队产生压力 , 产生竞争的氛围 。
NASA之所以扶持马斯克的SpaceX , 无外乎这个道理 。
星舰是一个能自己盈利、自我扩张的商业项目 , 就好比造芯片的台积电 , 一旦在技术上打通产业链 , 迟早将通过工程技术优势 , 抢走世界航天市场的大多数份额 , 后来者很难追赶 。

曾经 , 苏联因为没有市场手段 , 所以在航天装备竞赛中 , 只能靠政策施压 。 然而 , 行政压力虽然可以解决从0到1的问题 , 却没办法跟进产品迭代更新 , 项目最终难免以烂尾收场 。
总的来说 , SLS火箭相当于一种下限 , 保证自身的技术不再因为松懈停止前进 。 SpaceX的星舰则底层技术超越冷战时代 , 并不断挑战技术上限 。
尊重技术规律 , 并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体制 , 才能更快突破上限 。 两者同台竞技 , 目的是赤裸裸的 , 即全方位继续保持对其余国家压倒性的优势 。
不能总对美国搞道德批判 。 我们虽然已经进步了很多 , 但在新的时代仍须警醒 , 客观承认对方更优秀的模式 , 然后学过来 , 才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 , 赶上去 。
这没什么丢脸的 , 美国毕竟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 是冷战的获胜者 , 航天领域是其优势 。
目前国内的民营航天企业 , 尚且弱小 。 至少还需数年孵化周期 , 才有能力开发像SpaceX那样的重型火箭 , 应对新时代的这一轮挑战 。
03、强大的理由
载人航天 , 是一项十分烧钱的项目 。
曾经 , 美国飞船从制造到返回地面 , 要花费25亿美元左右 , 中国目前在航天工程的投资 , 约为200亿美元 。
很多人不理解 , 为什么不把这笔钱用于改善民生?
1963年 , 外交部长陈毅在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 , 表示中国势必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 。 彼时 , 远在香港的金庸先生 , 曾在《明报》上发表《要裤子不要核子》一文 , 对此表示质疑 , 认为不应该将军事放在首位 , 生活放在第二位 。
当年10月 , 陈老总在接见日本记者团时 , 这样说:“帝修反有原子弹、核子弹 , 了不起吗?他们如此欺侮我们 。 他们笑我们穷 , 造不起 。 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

如此一番话 , 大振中国人之心 。
裤子是民生问题 , 一旦失去 , 我们极有可能步前苏联后尘 。 核子则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 更是尊严 , 如果不能掌握 , 裤子也迟早是别人的 。
航天技术的发展 , 与之是一个道理 。 它反映的是一个现代国家的雄厚的经济、先进的技术与发达的工业等综合实力 。
由近及远看 。
霍金曾警告人类 , 不要忘记哥伦发现新大陆的历史 。 其言外之意 , 是直至本质的资源争夺 。
曾经 , 远洋航海技术兴起 , 催生出近代科学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 , 全球文明就此展开 。 而如今众人所期盼的太空远行 , 也不过是将从前的故事翻版升级 。
最近十几年 , 由于光伏和锂电产业升级 , 电子设备集成度上升 , 与从前同样功能的卫星 , 如今可以做得更便宜、更小 。
得益于此 , 马斯克才能发射成千上万颗低轨小卫星 , 并创造出经济效益 。 到目前为止 , “星链”已覆盖四大洲32个国家 , 构建出全新的卫星互联网 , 与特斯拉的电动车相结合 , 有极大的应用场景 。
本来 , 这只是片无主的空间 , 谁都可以占 。 只是因为他拥有先机 , 抢占到最优质的低轨轨道 , 形成了全面信息压制 。 这一点 , 在最近的乌克兰战场上 , 体现得淋漓尽致 。
等下一步 , SpaceX的廉价重型火箭上天 , 向月球运输的成本也将大幅降低 , 相关产业链上的美国企业必然会拥有外星球稀缺资源的优先支配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