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 在中国55次航天发射任务中 , 也仅有3次来自民营企业 。
反观SpaceX , 已经发送了46批共计2500多颗商用卫星 , 组成了旷古未有的太空互联网 。
差距不可谓不大 。
除了公司本身的创造力 , 更得益于美国早期的疯狂积累 , 早在数十年前 , 就打造出相对成熟的产业链 , 以及能持续发展的航天商业模式 。
但无论怎样 , 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40多年来不遗余力的投入 , 在基础技术上并不会逊色美国 。
最近的例子 , 6月2日 ,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 , 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 。 九星之一 , 被命名为“亚运中国星” ,是亚运会首次冠名商业卫星 。
可以看出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有加速落地服务趋势 。 进程之快 , 超出很多人想象 。
从上游的卫星制造等领域 , 到中游的卫星测运控系统 , 再到下游的各种实际应用落地 。
而无论是航天科技的深度赋能 , 还是亚运会的首次冠名 , 都意味着航天技术与商业的联动 , 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
未来 , 类似的技术与商业化式服务 , 只会越来越常见 。
时至今日 , 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 , 也发展了近7年 , 虽仍有些年轻 , 但随着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 应用服务持续用处 , 并非不能与彼在“宇宙赛道”上一较长短 , 抢占未来“太空经济”的主权 。
这是一场拉锯战 。
05、尾声
若感性一些 , 除开上文所说的诸多可以触摸到的实际利益 , 我们之所以大力发展航天科技 , 更有想象力和价值的解释 , 应该是对自身的超越 , 对意识的觉醒 , 以及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梦想 。
从古至今 , 正是在这些探索过程中 , 我们的世界观才得以不断改造、更新 。
仰望星空是人的本能 , 宇宙哲学则是把人类探索路程的意义 , 尽可能延长到远方 。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无法摆脱的自我认知之路 。
全文完 , 感谢阅读 。
推荐阅读
-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升空 开启低轨卫星席位争夺赛
- 厉害了我的国!2035年我国有可能用上来自太空的电!
- 在牛的身后画眼睛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吗?
- 被称为“最笨鹦鹉”鸮鹦鹉,外貌独特还不会飞
- 屈服了?俄航天局:收到NASA宇航员的船票钱,比承诺晚一个月
- 激光粉末定向能量沉积的研究现状及工业应用(2)
- 世界卫星排名,美国593颗,俄135颗,中国数字无人相信
- 地球轨道有1.7亿件太空垃圾,会给卫星和航天器带来相当大的风险
- 神舟十四再次落选,56岁“高龄”备战24年,邓清明还有机会飞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