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志的讨论虽由来已久, 但较为完整的关于意志的阐述始于叔本华( 二 )



目的性以及级别的划分 , 也使得不同级别间的意志客体化 , 呈现出相互冲突斗争的状态 。 冲突产生于较高级别的东西 , 倾向于降服较低级别的东西 , 如动物间的厮杀狩猎;再如藤蔓植物绞死橡树;磁铁的同级相斥现象 , 等等这些都是意志的客体化的表现 。
但是将动机作为行为产生的后果的根据 , 并没有改变意志本身无根据这一事实 , 意志活动与意志本身是不同的 , 一个是我们认识主体纳入反思范围的东西 , 一个是不依靠人的认识的东西 。
意志的客体化 , 使意志成为可见 , 但并不是说客体化使得我们对意志本身有彻底的认识 , 毕竟“根据律的效用只及于表象 , 现象或意志的‘可见性’ , 而不及于意志本身 , 意志本身并不可见 , 是后来才成为可见的 。 ”

叔本华想论证意志是可知的 。 身体的特殊性是我们可以寻求意志的根据 , 意志的客体化也为这个目的 , 即是意志可以通过客体化的性质 , 将自己呈现在表象世界中 , 让我们能够意识到它 。
而这也说明了一点 , 我们的认识始终都是有局限性的 , 我们无法对意志本身进行认识 , 但是叔本华极力要找出一种 , 可以使意志呈现于经验实践中的方式 。
叔本华认为 , 我们必定能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意识到意志本身 , 除了身体这个特殊的方式 , 意志的客体化是叔本华能够想到的 , 能够直观认识意志存在的方式 , 使我们对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都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