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北京故宫太和殿广场,图源:摄图网 。
这套礼节规程完全是按照一位皇太子登基称帝的流程走的,故而,杨廷和等人虽然仍存不满,但也不好明说什么 。
嘉靖登基后,这场围绕“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话题展开的争论并未因此结束 。相反,越闹越大,成了满朝争论不休的“大礼议”事件 。
所谓“大礼议”,就是嘉靖登基后各项礼仪制度的大讨论 。这当中除了皇帝的年号等基本的礼仪章程外,究竟谁才是嘉靖皇帝的亲生父母,才是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
初登皇位的嘉靖始终坚信自己来自兴王藩,兴献王是自己的父亲,兴献王妃是自己的母亲,毋庸置疑 。但正如嘉靖即位前,朝廷要求当时还是王爷的朱厚熜由东华门进宫,以皇太子身份登基那样,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始终认为,要当皇帝,那就得遵循“大宗不可绝”的观念 。也就是原来明朝皇位怎么传承的,还继续怎么传承 。明孝宗传给明武宗,明武宗没有儿子,传给了嘉靖,那么嘉靖就得继承明孝宗的衣钵,保证持有皇帝身份的明朝大宗不断绝 。
杨廷和这么做,或许有想要维护文官集团利益的考虑 。毕竟,在明孝宗时期,文官们的地位大幅提升,孝宗皇帝对他们可谓是言听计从 。君臣和睦相处,孝宗去世后,文官们纷纷表示,这皇帝是他们仅见的大明“圣君” 。而明孝宗的继承人明武宗,不但不如他爸对文官们信任,还处处跟他们作对,各种挑战礼法的方式通通用上,搞得文臣们灰头土脸 。
但杨廷和的坚持,显然违背了基本的人情 。就冲一正常人来说,昨天还好端端地当着这家的儿子,今天突然告诉你,这样称呼自己的爹不合理,你现在是大伯家的孩子,你得管你爹叫叔,称你妈为婶 。你恐怕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更何况嘉靖?
自然,对于这种强迫式的改口,嘉靖皇帝接受不了 。毕竟与宋英宗等人从小被抚育于宫中不同,嘉靖皇帝的前15年人生都是在地方上当着王爷 。
以杨廷和为首大臣们可不管这些,在他的支持下,礼部尚书毛澄等60多位文武大臣联名上书要求皇帝尽快改口,并称“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一时间,给刚登基的嘉靖极大的压力 。
不过,这道“要命”的问题,真的无人可解?
不,杨廷和起草的明武宗遗诏给了嘉靖皇帝“一线生机” 。
这份遗诏尽管不是明武宗口述,但它白纸黑字写明了“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 。这可是个严肃的话题,遗诏上所说的遵祖训,指的是朱元璋亲笔拟定的《皇明祖训》,里边确实有提到兄终弟及一说 。除此之外,此事遗诏里早已说明“告于宗庙” 。这就相当于这个事情板上钉钉了,不仅文武百官晓得,在宗庙里立着牌位的那些大明先帝们也都盯着呢 。
从制度与法律体系的角度上讲,明武宗这份遗诏不管是否为皇帝本人的意思,它都具备不可更改的法律效应 。
因此,刚进入仕途、还在礼部实习的张璁才敢当庭顶撞首辅杨廷和,称“初未尝明著为孝宗后,比之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 。言外之意就是,这个当首辅的杨大人当初起草诏书的时候不严谨,现在想推倒重来,哪有那么容易?
诚然,这当中有首辅杨廷和的不严谨,但一心只想着给明孝宗找儿子继承皇位,也从侧面反应了杨廷和打心眼里就瞧不起去世的明武宗 。
听闻张璁此言的嘉靖皇帝大喜,称“此论出,吾父子可获全矣” 。而退了休的前任大学士杨一清也说,张璁这话,即便圣人在世,也找不出破绽 。
文章图片
▲致仕大学士杨一清画像 。
最终,讨论了三年的“大礼议”问题,按嘉靖帝的意思执行,尊兴献王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称明孝宗为“皇伯考”,慈寿皇太后改称昭圣皇太后,尊为“皇伯母”,兴献王妃称章圣皇太后,尊为“圣母” 。
而一直以来支持杨廷和的官员,要么被贬,要么下诏狱拷讯,甚至还有16人因触怒皇帝,而被施以廷杖,活活打死 。
但对于杨廷和,嘉靖皇帝到底还是给了他三分薄面,任其自动退朝 。
从此,杨廷和到死也没能回归朝堂 。
通过跟大臣们“斗法”,嘉靖皇帝总算逐渐在毫无势力的帝国朝堂中,站住脚跟,做起了真正的大明之主 。
03
嘉靖皇帝并非一开始便是那个只知遵崇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昏君” 。
推荐阅读
- 苏轼|?古代的“状元”,艺术水平如何?
- 司马懿|在帝王眼皮底下暗养死士失败率极高,司马懿是怎么做对每一步的?
- 秦怡|“人民艺术家”秦怡—— 毕生追求做人民的艺术家
- 宋太祖|“三岁看老”,盘点古代帝王小时候的奇事,如何塑造日后统治风格
- 大唐西域记|听玄奘讲述桃与梨的故事,古代物产与技术的交流
- 嘉靖时期|李小波:西苑与明嘉靖朝政治
- 马家窑回声|“马家窑回声”陶瓷艺术作品展在荷兰举办
- 陵墓|埃及卢克索:帝王谷里“炫彩”的法老陵墓
- 盘点历史上那些被忠疑之术玩弄至死的名臣良将
- 古代帝王冠冕上为何要悬挂珠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