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常吃的食用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 , 其中动物油我们常见的有猪油、牛油、鱼油 , 但是在南美印第安部落中 , 盛行一种用鸟类熬制的鸟油 , 下面带大家了解这个陌生而又神秘的生物 。
神奇的油鸱在美洲的中南部 , 每当黄昏降临 , 就会有一群特殊的大型鸟类飞过树林上空 。 它们体长超过30厘米 , 飞行时不断发出巨大尖利的叫声 , 回荡在数百米范围的山谷里 。 而黎明到来时 , 它们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 树冠和峭壁上都找不到它们的身影 。
科学家对这种鸟类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 并且研究揭露了它们独特生活习性的原因 。
回声飞行系统德国自然学家波普尔德在1799年曾经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 , 他在委内瑞拉探险时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在用油
鸟类一般采用树冠筑巢的方式 , 大型鸟类可能选择在峭壁筑巢 , 这是因为鸟类的出行方式以飞行为主 , 频繁的起飞降落让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足够、上空开阔的筑巢习惯 。 那么油鸱作为大型鸟类 , 为何选择光线昏暗、环境复杂的山洞深处筑巢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敦尔德·格里芬教授是蝙蝠研究专家 , 他在研究了油鸱的生活环境后提出了“回声”是油鸱选择洞穴生活的原因 。 他的学术报告一经发表立刻被质疑声淹没 , 认为格里芬的蝙蝠研究和油鸱混淆了 。 为了证明他的猜测没错 , 格里芬和委内瑞拉鸟类学家小威廉·菲尔普斯在1954年前往卡布里山洞 , 携带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 包含声波探测、特制黑暗中拍照的相机等 , 终于得到了有力的证据 。
格里芬和菲尔普斯用耳塞塞住被抓到油鸱的耳道 , 然后放飞它们进行记录 。 研究发现 , 当耳道被塞住后 , 这些油鸱只能在有光的环境下飞行 。 油鸱在飞行时可以发出7000赫兹的声波 , 越靠近物体叫声越大 , 最多可达每秒250次!唯一和蝙蝠声不同的是 , 蝙蝠的声音人耳听不到 , 油鸱的声音却能够听到 , 这就是油鸱出现伴随着尖利叫声的原因 。
在这些油鸱生活的洞穴中 , 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岩石上布满了油脂状粘稠、酸臭的排泄物 , 这和印第安人捕捉它们炼油都说明了油鸱在食物上大有关联 。
奇特的食物选择油鸱和猫头鹰是近亲 , 相对猫头鹰的肉食天性和凶猛 , 油鸱则显得更加温和 。
油鸱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南美洲盛产的牛油果、油棕果和橄榄果 。 牛油果近年来被热捧为水果中的营养之王 , 其主要成分就是油脂 。 一颗牛油果中的油脂含量高达20%~30% , 油棕果号称“世界油王” , 和橄榄果一样是人类主要的植物油来源 。
油鸱以这些食物为来源 , 就不得不面对“肥胖”的问题 。 成年油鸱个个都体型圆润 , 腹部有厚厚的一层脂肪 , 飞行时也因为过于臃肿而不像鹰类一样灵活 。 当然这也会影响到它们的孩子们 。
油鸱的幼鸟没有飞行能力 , 大多数处于洞穴中等待喂食 。 由于鸟类飞行中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 中国科学院鸟类研究数据显示其约为陆地动物奔跑消耗能量的3~15倍 , 成年油鸱摄入油脂多但是夜晚飞行可以消耗掉一部分 , 幼鸟“死宅”的特性让它们的体型严重超标 , 看上去像一个肉球 。 在120天左右的幼鸟哺育期 , 这些油鸱宝宝可以生长到成年体重的1.5倍!因为它们比成鸟富含更多的油脂且易于捕捉 , 物质匮乏的印第安人在数千年来就靠它们获取油脂 。
印第安人观察油鸱的行为习惯 , 每当它们的繁殖季节到来 , 就会在白天油鸱躲在洞穴睡觉时捕捉它们的幼鸟 , 并现场架锅熬制油脂 。 这些油脂具有无色、无味、清亮、热量高的特点 , 在印第安各个部族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
推荐阅读
- 那些你绝对没见过的神奇动物和精彩抓拍瞬间,太让人惊叹了
- 蝙蝠祖先是谁?科学家在内蒙发现1.25亿年前的化石,谜团终被揭开
- 自然界真实存在的10种“逆天”蝙蝠,看得让人一言难尽...
- 为了躲避鸟类捕食,蝙蝠会模仿胡峰的叫声?
- 食蛙蝙蝠的记忆能保留4年之久,为什么科学家却说,这不是好事?
- 地球上曾经下过一场200多万年的雨,这样的天气未来还会出现吗?
- 我有一个赶不走的“房客”,他的名字叫:情绪
- 改变未来降噪技术的关键——飞蛾。
- 火星5个月内发生地震174次,这意味着什么?难道火星要复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