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三亚鹿回头景区宣布永久免票 “西湖效应”能否再现?( 三 )


而现实层面阻碍景区大规模、永久性免票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第一 , 具备“西湖效应”的国有景区数量有限 。 目前国内的免票景区主体以“国家队”为主 , 尽管国内景区基数已达3万多家 , 但国有景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 头部品牌的5A景区也仅300多家, 而像杭州西湖这样具备庞大消费市场及品牌号召力的景区更是屈指可数 。
“学界或者业界有个观点 , 认为西湖免票是成功的 , 但它是在特定的时段 , 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成功 , 因此这个案例是个孤品 , 很难作为可复制的模板进行全国推广 。 ”唐为亮认为 , 西湖发展至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区了 , 而是它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公益性的城市公园 , 因为杭州的财力有保障 , 而且当地消费人群和消费力足够 , 所以当地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城市的名片或者城市发展的引擎来打造 , 他们重视的是西湖这个景点的社会效益、综合价值 , 而不是收入的来源 , 但是中国很少有景区具备西湖这种条件的 。

西湖夜景(图源:摄图网)
第二 , 目前门票仍是很多国有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 , 其二销体系并不完善 。 一方面 , 很多国有体制景区的管理方 , 作为事业单位 , 其在经营层面也需要自负盈亏 , 基本没有财政补助 , 因此门票之外的收入难以覆盖经营成本 。 此外 , 盘古智库城市更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磅礴文旅总经理申作平直言 , 有很多景区只是品牌知名度很高 , 并不代表品质很高 , 比如有的景区是典型的“能不去就不去 , 去了就不想再去”这种 , 它依赖的就是靠门票经济 , 因为他的二销太少 , 业态不丰富 , 他就只希望靠门票经济来苟延残喘 , 维护它运营的基本开支 。
第三 , 民营景区对景区免票的响应并不积极 。 一方面 , 因为国有景区免票后仍有财政补贴作为支持 , 但民营景区没有;另一方面 , 现在很多景区由民营企业在运营 , 民营企业获得旅游资源付出了比较大的成本 , 又用很多资金去进行投资 , 若再在门票上承担成本不免“强人所难” 。

(图源:摄图网)
“举个例子 , 国有景区融资成本相对低 , 但很多民营景区融资很困难 , 所以说国有景区免费 , 对民营景区的发展是不公平的 , 不少民营景区是靠门票来盈利 , 国有景区免票把流量吸引过去之后 , 反而可能导致民营景区的经营状况更糟糕 。 ”唐为亮分析指出 , 千企千面 , 每一家景区背后都是一个企业的苦心经营 , 都有它自己发展的思路 , 因此是否免票 , 要根据景区所处的环境、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定 , 除了受国家保护的自然保护区或者文化遗产类景区以外 , 其实景区都应当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去 , 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效率 , 市场要充分竞争 , 才能实现优胜劣汰 , 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
免票景区如何可持续发展
尽管从现阶段的景区免票格局来看 , 要实现大范围持久的景区免票仍有待观察 。 但自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后 , 国家和各地多年持续出台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政策 。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 , 鼓励制定实施旅游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票打折等补助政策 。 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已是大势所趋 。 大势之下 , 免票后的景区应该如何调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图源: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申作平认为 , 从宏观层面来说 , 免票初期需要相关政策的引导 。 因为景区免费开放在最开始阶段很难获益 , 免票之后 , 景区就演变成公益性质的产品 , 政府就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去引导 。 政府角色需要转变 , 以前属于行业监管者 , 现在变成了产业主导者 , 需要去引导产业发展 。
从中观层面来说 , 景区变成公益、公共的服务设施之后 , 可以引进一些社会组织 , 民间组织一起来参与景区建设 。 比如有些生态公园、动物园变成公益属性之后 , 可以让生态环保组织参与进来 , 通过招募志愿者 , 或者成立一些发展基金 , 来降低景区的一些安全问题和管理风险问题 。
从微观层面来讲 , 需要提高景区的智慧化和信息化程度 。 作为公共设施的 , 引入一些智慧化和信息化的系统服务 , 便于对一些游客进行监管 , 保证游客的安全和行为规范 , 这跟国家提出的文明旅游是契合的 。 同时在信息化服务有流量之后 , 可以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适当变现 , 比如投放广告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