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串连古镇的石板大街 , 人头攒动 , 店铺林立 。 街面房屋多为明清时建筑 , 柱梁和穿拱发黑发亮 , 在现代化的今日显得悠古、有传承 。 这让我想起了我老家儿时的老屋 。 堂屋的柱梁和穿拱也发黑发亮 , 并结有蜘蛛网 。 每到年终时 , 父母亲总要到堂屋里来打糖、捣麻糍 。 我总会乘他们切糖时注意力集中而偷糖吃 , 那味道松、软、脆、香 , 都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 街面上弥漫着从各商家店铺里蹿腾出来的带有浓重麻辣味的小吃气味 , 氤氲烟云 , 勾人食欲 。 各个行当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 人流如潮 。 美女们手里拿着、笑着 , 小嘴里早已被各种小吃塞得不要不要的 。 各路店家极尽商人之能事 , 专门招来靓妹 , 描眉画黛 , 戏装上身 , 一个个古代女子就直接站到大街上招挟顾客 , 活脱脱一幅《清明上河图》景象 。 倘若 , 此时的古镇再配以西塘乌镇那样的唐诗宋词 , 那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小吃是主食以外的熟食或下酒菜 , 风味独特 , 价格适宜 , 有浓厚的家乡情结 , 游子独爱 。 重庆的小吃以麻辣为本 , 独步天下 。 听说重庆的花椒是别地无法栽种的 , 籽粗粒厚 , 麻味特独 , 说是与土壤有关 。 麻过之后是醇香 , 天然的御寒之物 。 然而这种天然之物却让多数外来者难以下咽 , 似籽麻绕嘴 。 吐之 , 不雅 , 嚼之 , 如药 。 尤其像我这种吃惯了清淡之味的江南人 , 面对一大锅灌满红汤又撒满花椒的火锅 , 怎么也不敢第一个下筷 。 古镇较有名的小吃有毛血旺、大王油茶、老麻抄手、泡椒凤爪、糍粑、猫儿面、老外公凉粉、烤猪啼、口水鸡、怪味胡豆、糖饼等等 。 有诗赞曰:“毛血旺、陈麻花 , 几回随梦到天涯 。 苍桑历尽求知变 , 滚滚嘉陵溢彩葭 。 ”而街面上的火锅店则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镇的多条大街上 , 展示古镇的特色 。 一块块似砖头般金红色的火锅底料是专为游客所制 , 诱人馋嘴 。 店家按麻辣味的轻重一般被分为微辣、中辣和浓辣 , 全凭游客的喜好 , 当场纯手工当场制作 , 包邮 。 服务到了这步田地 , 除了买些还能怎的?
此时 , 不得不提到古镇特有的老三样:陈麻花、千张皮和椒盐花生 。
古镇上20多家店铺在卖麻花 , 其中打着“陈麻花”招牌的有12家 。 “陈麻花”由清朝时陈昌银所创 , 因其采用上乘原料 , 全手工制作 , 具有香、酥、脆、爽 , 久放不绵等优点 , 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而久盛不衰 。 其中以陈建平的麻花店为最 , 他是陈昌银的嫡传 , 价格也比别家高出一倍 , 每天需排队方可购得 。 初时 , 麻花是为纪念屈原在端午节所制 , 后逐渐演变成如同重庆小面一样的小吃 , 被列入全国十二大名麻花之一 。
千张皮的制作更是讲究 。 先选上好的黄豆 , 取深水井里的水浸泡 , 然后在石磨上细磨成豆浆 , 再用细白布滤出浆汁 , 待浆汁烧老后用细麻布再层层铺滤 , 榨上一天一夜 , 再一张一张揭下 , 切成韭菜叶般的细丝 , 加纯碱烧开、捞出 , 用井水浸泡去碱至发白 , 用化猪油下热锅 , 加肉丝韭黄等翻炒 , 喷以酱油、老酒 , 再化5钱化油起锅 , 放置盘中 , 撒上花椒面 。 此菜名唤软烩千张 , 一青二白 。 动筷 , 柔韧不碎;入嘴 , 细腻爽口 。 豆香绕舌尖 , 滋味更悠长 。 此等精致 , 人间哪得几回见?我有些不忍离去 。
烧酒一壶盐花生 , 指的是椒盐花生 。 择取上好的籽皮鲜红、小而饱满的红皮花生(又称冬花生、小花生、小河花生 , 多产于嘉陵江上游的遂宁一带);用盐水浸泡 , 入味后取出晒干 , 用河沙炒熟即可 , 是下酒饮茶时的上品;重庆天气潮湿 , 也有加花椒、盐巴和酱油煮熟 , 风干后即食的 , 与鲁迅笔下《孔乙己》里的回香豆有异曲同工之妙 。
五
书场茶馆是磁器口古镇的又一大特色 , 也叫艺人茶馆 , 遍布古镇角落 。 这里除了没有老舍先生笔下浓厚的京味 , 别的都没两样 。 在显眼处挂一特大茶壶 , 表明是喝茶歇脚、聊天的好去处 。 进大门照例是一席的八仙桌排开 , 古色古香 。 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 , 瓜子等零食随点随到 , 茶倌戴顶白色大帽子来回冲茶、泡茶 。 茶馆里还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 , 川剧坐唱(打围鼓)、四川清音、变脸、四川竹琴(扬琴)、荷叶清唱等 , 而说书则更是叫人百听不厌 。 坐茶馆的人络绎不绝 , 他们边喝茶边聊天一边还欣赏舞台表演 。 抗战时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时 , 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曾在这里任教 。 闲瑕时他经常到茶馆坐坐 , 一边品茗 , 一边与茶客摆龙门阵 。 凤凰山曾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会基地 , 曾聚集过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王临乙、宗白华等众多美术家及美学文艺家 , 书场茶馆也成了这些艺术家们休闲、体验生活的好去处 。 我刚一进茶馆 , 就见台上正在表演川剧变脸《白蛇传》 。 人很多 , 我要了杯绿茶坐到角落里品尝 。 台上精彩的变脸表演让我目瞪口呆 , 竟忘了喝茶 。 真应了一句名言 , 高手在民间呵 。 事后得知 , 变脸乃川戏中绝活 , 传承有种 , 绝非易事 。 先得选天资聪慧之人 , 自小就跟随师付练习 , 没十几年的功夫下去师付是不让登台的 。 我国戏曲门类众多 , 大多都有自己的绝活 , 非有心人不得成 。 人生如戏 , 要成为人生的主角 , 不经一番寒霜雪 , 哪得梅花香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