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贡|石 舌: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四 )



进磁器口大门右手边是钟家大院 。 主人钟云亭先生自幼聪慧 , 长大后经人引荐在慈禧太后身边做采办 。 因勤与诚 , 钟云亭先生深得老佛爷喜爱 , 告老回乡之后在此建四合院 , 安度晚年 。 大院四檐翘角 , 气势恢宏 。 进大门便可见院子两边各有一个防火用的大水池 , 里面养有金鱼和石雕蟾蜍 , 预示吉祥安宁 。 毛泽东在《四方》诗中所写:“天井四四方 ,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 , 小鱼囿中央 。 ”现后院已倒坍 , 只剩前院 , 分正堂、东西厢房、帐房和厨房 。 屋内摆设正规 , 可看出主人生前的严谨 。 各个房间内摆有一些清代物件 , 如三寸金莲、清时男装等 。 家具均用硬木所制 , 正堂上一张半月桌分合有矩 。 合时表示主人在家 , 分时表示主人不在家 。 一切如同钟先生活着时的那样 , 严丝合缝 。 然而 , 大院终因岁月的老去而布满苍桑 。 虽有过修缮 , 却终究敌不过年复一年的风雨侵蚀 , 而最终走向轰然倒塌 。 院子一角的椅子上 , 斜躲着一位耄耋老人 , 在难得一见的朗朗清辉下 , 闭目养神 。 看不清男女 , 那满头的白发和深嵌的皱纹 , 就像一堆历史 。 他(她)是这院子的主人吗?他(她)又在想些什么呢?我不敢上前询间 , 生怕惊扰到他(她)的一段好梦 。 微微作响的老旧窗台似乎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 这让我想到了乔家大院 , 富不过三代呵 。
走出钟家大院 , 我甩开拥挤的人流独自走向“翰林院“——一个稍不留神就会被忽视的院落 。 “一门三举子 , 五里两翰林“ , 说的就是这个院 。 清乾隆年间 , 磁器口人孙文治幼年时拜读其叔父孙珏为师 , 但屡试不中 , 于是愤而自办私塾“鲤石草堂”授课 , 百姓称之为“鲤石学舍” 。 不几年 , 孙家子孙孙文煦、孙文杰双双高中举人 , 加上早年中举的孙珏 , 孙家三人得举 , 一时传为佳活 。 不久 , 在此求学的磁器口人黄钟音高中进士 , 任翰林院编修 , 官至监察御史;随后又有学生沙坪坝人段大章中进士 , 任翰林院编修 , 官至甘肃布政司 。 当地百姓将这“鲤石学舍”改称“翰林院” , 以示对办学主人的祟敬之情 。 据说“翰林院”后人早已移往重庆主城居住 , 留下院子是为了让更多后来的求学者以鞭策和上进 。 细察“翰林院” , 与普通川东民居无异 , 三房相接 , 一面连巷道 。 院内有天井 , 幽静、雅致 。 倒是个求学的好去处 。 院子系明代建筑 , 长出檐、雕花门、圆月窗 , 保存尚属完整 。 院中的石缸有些风化 , 石缸上有睡莲 , 配以泡桐、棕竹、桂花等盆栽 , 使得这院子更显静谧 , 怡人 。 小小的“翰林院”犹如百年人生 , 它承载了无数学子求进的梦想 , 一代又一代 。 不管院外如何的人声鼎沸 , 它却总是静如处子 , 独处一隅 , 有一种从古而来的、从内在本质迸发出来的带有乡土气息的从容与内涵 。 导师说:静以致远 , 大概就是指这份內涵的延伸吧 。 我轻轻地坐下 , 心底涌起一股淡淡的似曾相识的优伤 , 和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
钟家院和翰林院同处一地 , 却又相去甚远 。 从院子建造的规模、气势和用材方面来看 , 也许是年代不同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 钟家院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 翰林院却是文化修造和知慧的结晶 , 桃李满天下 。 前者一步步走向腐朽没落 , 后者正被四处赶来的日益兴起的文化追随所推崇 , 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



磁器口古镇的繁荣 , 离不开优越的地理位置 , 也离不开释加牟尼佛点指白崖山 。 一条石板路 , 多少沧桑事 。 山上晨钟暮鼓 , 山下人声鼎沸 。 沿着陡峭的石板路 , 我翘首来到宝轮寺(龙隐寺) 。 寺内人山人海 , 游人如织 。 宝轮寺是我国极少数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寺院 , 在整个大西南首屈一指 。 宝轮寺始于西魏年间 , 至唐初有“尉迟恭修建”的字样存留 , 而据《巴县志》载 , 宝轮寺建于宋代 , 初名白崖寺 , 后改宝轮寺 。 不管是西魏还是宋都在诠释着寺院的古老 , 无需详查 。 厚重的宗教道德文化将注定要在磁器口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 , 似天降祥云 。
宝轮寺以当年皇帝朱允炆在此挂禅时为最盛 。 寺院内有殿宇16座 , 佛像372尊 , 僧侣300多人 , 禅房100多间;殿堂有大雄宝殿、川主殿、观音殿、天王殿、药王殿、禅房及藏经楼等 , 可惜毁于明末战火 。 张献忠攻大码头 , 毁寺杀僧时 , 唯独不敢对唯大雄宝殿下杀手 , 心念?佛念? 。 有龙则灵 , 有皇帝挂禅的寺院香火自然就旺 。 这也证实了另外一件事 , 那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所传承的是忠君思想和奴役精神 , 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后来的法家 , 都百折而不挠 。 大雄宝殿占地400多平米 , 面阔三开间 , 重檐歇山式建造 , 上下两檐均施斗拱 , 檐角翘升 , 为典型的明代建筑 。 大殿采用二人合抱的马桑木作柱穿逗支撑 , 屋顶由黄油筒瓦覆盖 , 并饰有肴兽 。 整座大殿不用一颗铁钉 。 大殿两柱基石一高一低 , 一柱高出地面尺许 , 一柱低于地面几寸 , 但两柱平衡虽经数百年竟无丝毫倾斜 , 堪称建筑史上的瑰宝 。 “大雄宝殿”四个镀金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先生所题 , 苍劲有力 。 宝轮寺顶部飞檐翘角 , 雨后阳光照射 , 如彩虹横跨 。 站在歌乐山上俯瞰 , 有如佛光普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