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影响因子“大跃进”,滥用何时终止?( 四 )


2012年12月 , 150多名科学家和数十个科学组织、资助机构以及包括《科学》在内的期刊共同签署了《旧金山研究评估宣言》 , 该宣言倡议 , 不再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个体科学家的学术成果 , 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不再将其作为教授聘用、晋升或科研资助分配的决策要素 。
欧盟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在推动“学术评估系统改革” , 2022年6月10日 , 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改革草案并于7月20日发布了协议的最终文本 。 根据协议 , 新的评估系统应主要基于定性判断 , 以同行评审为核心 , 同时可以适当“负责任地使用”定量指标作为支撑 。 协议还建议 , 新的评估系统要涵盖更广泛的研究成果 , 而不仅仅是期刊论文 , 比如预印本、调查报告、软件、数据包、专利等 , 避免在学术评估中使用各类国际排名 。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梳理部分欧美大学的招聘和晋升政策 , 发现仍会经常见到如下要求:“列出有多少篇影响因子5以上的期刊文章”;“必须在影响因子前50%的期刊发文”;“持续在有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文”等 。
保罗斯指出 , 在欧洲 , 大学痴迷于用影响因子来评估科学成果的高峰大约出现在十年前 , 近年来随着政策变化 , 这一趋势已经有所减缓 , “但它仍在那里 , 没有消失 。 ”保罗斯说 。
在中国 , 学术评价改革也在进行 。 2020年7月 , 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文明确要求“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与奖励奖金挂钩” 。 当年11月 , 教育部和科技部又联合发文 , 规定“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 , 避免功利导向” 。 但舒非指出 , “脱钩”新政发布后 , 一些学校不再以现金方式给予论文奖励 , 而是进行隐性“挂钩” , 比如将论文发表折换成与工资相关的分数作为绩效的一部分在年底发放 , “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当下的科研生态 。 ”
多位教授指出 , 评估任何科学研究成果 , 都需要认真阅读文章 , 努力理解并重视其结果的可重复性 , “很难想象哪一种措施可以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又不付出太大的成本 , 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 ”保罗斯说 。
发于2022.8.1总第105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新冠疫情下的影响因子“游戏”
记者:霍思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