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剩38条的沙漠鱼,生存堪忧,为何不将它们转移出沙漠?


仅剩38条的沙漠鱼,生存堪忧,为何不将它们转移出沙漠?


文章图片


仅剩38条的沙漠鱼,生存堪忧,为何不将它们转移出沙漠?


文章图片


仅剩38条的沙漠鱼,生存堪忧,为何不将它们转移出沙漠?


文章图片


仅剩38条的沙漠鱼,生存堪忧,为何不将它们转移出沙漠?


文章图片


仅剩38条的沙漠鱼,生存堪忧,为何不将它们转移出沙漠?


先说观点:“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 人家在沙漠里适应了几万年 , 不要总想着给人搬家 。 生态环境是难以完全模拟的 , 万一新家没整好 , 连38条都没了 ,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

实际上 , 科学家曾经少量搬过 , 但结果震惊了 , 后来就不敢动它们了 , 怕给整成四不像 。
下面具体说说咋回事:
最坚强的沙漠鱼——魔鳉
沙漠鱼 , 即沙漠环境中的鱼 , 有很多种 , 其中魔鬼洞的魔鳉(mojiang)生存的环境最恶劣 , 数量最少 。 1930年发现时仅有38条 。

美国莫哈韦沙漠与科罗拉多沙漠交界有个山谷 , 叫做“死亡谷” 。 这里是
北美温度最高 , 湿度最低的地方 , 最高温曾一度逼近55度 。 在谷的东部 , 有个130多米深的山洞叫魔鬼洞 , 洞底有个小水池就是魔鳉生存所在 。
20米长、3米宽、15米深的水池 , 是生命的禁区
50万年前 , 死亡谷是个盐水湖 , 地势改变、山脉抬升 , 阻挡空气流入 。 水汽只升不进 , 水位逐年下降 。

湖中的鱼儿开始在四处洼地求存 , 当湖底干涸 , 隐藏在更深处、更黑暗的小水坑使生物有了喘气的机会 , 然而这只是暴雨前的宁静 , 更严峻的考验差点让它们全军覆没 。
湖水可以蒸腾却带不走盐份 , 意味着盐会沉积到更少的水中 。 魔鬼洞的水池中的盐度一度升高到海水的4倍 。

更加致命的是洞中所能接收到的阳光极其有限 , 意味着水生植物难以存活 , 生态中没有能量流转 , 同时没有光合作用 , 水池中的含氧量极低 。
无论哪一点都可以使外界大部分生物灭绝 , 它们却同时发生在了这里 。

沙漠鱼在5万年前被水流带到这里 , 随着水位继续下降 , 它们再也逃不出去 。 面对氧气、能量、盐度的逐年变化 ,它们在演化的道路上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 , 最终仅存一个物种 , 尚能苟活 , 然而人类的脚步却随之到来 。
【仅剩38条的沙漠鱼,生存堪忧,为何不将它们转移出沙漠?】沙漠地区地下水是人类唯一用水 , 而魔鬼洞也需要靠地下水进行填补 , 再加居民农药的使用 , 沙漠鱼再次遭受重创 。

2016年 , 多名喝醉酒的大汉持枪冲破了保护区的铁门 , 入池游泳 , 还吐了一水池 , 原本支离破碎的生态哪受得住这样的冲击 , 直接挂掉了部分沙漠鱼 。
为什么不转移它们?
面对各种威胁 , 科学家模拟了3个相似的环境 , 并迁移部分魔鳉及鱼卵 。 好消息是一部分活着 , 坏消息是它们不是沙漠鱼了 。

体型由原来3.7~8cm , 逐渐增加到10cm , 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 它们的外表、生活习性 , 例如对外界的攻击行为、求爱行为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 总之科学家难以把这些“变形种”联想到魔鳉身上 。
科学家还尝试了第二种方案 , 与其他鳉属类杂交 , 模拟尚不能“原汁原味”的保留 , 杂交则更容易扭曲 , 成功概率还低 。

魔鳉是极端环境下的新生物种 , 受环境制约 。 虽然物种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 但物质匮乏导致部分基因难以完美表达 , 甚至不表达 。
当它们从绝地 , 进入到“天堂般”的环境中 , 或许可以存活 , 但基因的表现不再受压制 , 它们就不再是“沙漠之物” , 甚至在几代后就会发生变异 , 形成新的物种 。 这是一种保护 , 还是一种迫害呢?
科学家能尝试的机会不多 , 总共就那么几条 , 试试就没了 。 即使少量尝试 , 种群也会面临近亲繁殖的灭绝后果 , 因此最佳的手段是保护原生环境 , 防止数量进步一减少 。
保护手段
政府禁止了灌溉 , 禁止了农药 , 甚至禁止了科学家“参观” , 每年只允许两次下水科学观测 , 还要躲开繁殖期内 , 终于使它们有了增长的趋势 。 因此 , 让这比熊猫还稀有的物种 , 继续与世隔绝 , 在熟悉的世界中休养生息 , 才是最好的保护手段 , 而非帮它们搬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