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一下痛一周?很多人不认识“水蜂子”,却又有人愿意花高价购买( 二 )


就这样 , 水蜂子的市场需求渐渐大了起来 , 但其总体的种群数量不增反降 。

白缘鰑的肉质非常细嫩
咱们在上文中提到 , 这种鱼生活在长江水域和金沙江水系当中 , 这些年这些水域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 , 从而造成大量的鱼类死亡 , 像长江白鲟已经在环境的巨变之下彻底宣布灭绝了 , 水蜂子也变得越来越稀少 。
当然 , 人为的肆意捕捞也是导致水蜂子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 老一辈记忆中十分常见的水蜂子 , 如今确实消失在人类的生活当中了 。 并且现在就算是300元一斤的水蜂子 , 个头也不如以前的大了 , 感觉都有些“营养不良” 。

价格高昂 , 却依旧很难买到它
【蛰一下痛一周?很多人不认识“水蜂子”,却又有人愿意花高价购买】值得一提的是 , 许多人可能会想 , 如果水蜂子价格昂贵的原因是数量太少 , 为什么我们不进行人工养殖呢?毕竟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之下 , 实现养殖后肯定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
倒也不是人们不想养殖 , 而是确实没法养殖 。
因为水蜂子相较黄辣丁等鱼来说 , 它虽对水的温度和氧气等等要求不高 , 但是对水质却有着严格的要求 , 毕竟这家伙生活在野外时 , 就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澈、水流较为湍急的上游 。

白缘鰑特别喜欢水质清澈的地方
除此之外 , 人工饲养还要考虑到多个问题 , 比如它的生长周期和成鱼的重量 。 从这方面来说 , 水蜂子的生长确实太缓慢了 , 饲养一年都无法长到可以出售的体型 。 在这种情况下 , 养殖就面临着投资周期过长的问题 。
而且根据不少尝试饲养水蜂子的养殖户表示 , 这种鱼不仅成鱼卖出了高价 , 就连鱼苗也是天价 , 这就造成养殖水蜂子的投资金额非常大 。
更重要的是 , 由于这种鱼有些“娇气” , 大家的养殖技术也不够成熟 , 所以在养殖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 面临各种亏损的风险 。

少有人养殖的白缘鰑
综上所述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 水蜂子的价格在未来是不会下降了 , 毕竟整个种群的数量摆在这 , 至于还有没有上升的空间 , 就要看市场的需求会不会进一步扩大了 。
不过对于不了解这种鱼 , 或者对它不感兴趣的人来说 , 甭说是300元一斤 , 就算是30元一斤可能都要考虑一下 。
其实不止是水蜂子 , 中国还有不少珍贵的本土鱼类 , 这些年都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渐渐消失了 。 所以 , 这实际是在提示我们 , 要时刻关注本土鱼类的动态 , 谨防环境剧变或者生物入侵严重影响到本地鱼类的生存 。

野外白缘鰑
那些消失的本土鱼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 就尝试引进了不少外来鱼种 , 这些鱼往往具备生长周期短、个体大的特征 , 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
可是在养殖不规范的情况下 , 许多外地鱼进入了野外 , 在我们本土的水系当中耀武扬威 , 排挤本地的“土著鱼” 。

我国“著名”的外来鱼种清道夫
首先以鲮鱼来说 , 过去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都是生长在本地的土鲮 , 这种鱼肉质细腻 , 口感相当不错 。
可是土鲮的体型太小了 , 所以养殖户就引进了印度的鲮鱼 , 学名为麦瑞加拉鲮 。 如今这种鲮鱼已经霸占了南方的不少水系 , 土鲮在它的打压之下也变得越来越少见了 。

常被误认为是本地鱼的麦瑞加拉鲮
其次是赫赫有名的黄河鲤鱼 , 因为德国镜鲤为例 , 它的进入使得我们本地的鲤鱼被杂交 , 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种群 。 如今 , 再想寻得一条血统纯正的黄河鲤鱼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

正宗黄河鲤鱼(左)和德国镜鲤(右)
最后还有我国新疆地区的长颌北鲑和扁吻鱼、云南地区的大鳞白鱼和昆明鲇等等 , 这些在上世纪十分常见的鱼类 , 如今许多都被列入了濒危保护名录 , 并且人们也没有再见过它们了 。

我国特有的扁吻鱼
本土鱼的消失与人类的捕捞、环境的变化、外来物种的侵入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 虽然从这些影响因素来看 , 我们很难做得面面俱到 , 从而让这些鱼类得到最好的保护 , 但是这也不是坐以待毙的理由 。
因为许多本土鱼目前已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境况了 , 如果我们再不行动起来 , 那么很难说 , 下一个“长江白鲟”会是哪一种鱼类 。

被正式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鲟
并且在生物入侵愈加严峻的局势下 , 未来本土鱼的生存状况将更加的危险 。 所以想在此呼吁大家 , 如果野外垂钓钓上了清道夫、罗非鱼等入侵物种 , 不要将其放生 , 就当是为本土鱼争取一丝喘息的空间吧

推荐阅读